「我希望把最美好的一面留給觀眾,我現在老了、病了,不要再訪問我了。」傅培梅的聲音氣若遊絲,曾為家喻戶曉電視名人的她,還是很重視自己在大眾心裏的印象。 行政院長蘇貞昌昨拍板普發6000元現金,但恐要農曆年後才領的到,對此,國民黨立委費鴻泰呼籲,「還稅於民」要速辦,不要再政治算計、政治操作,請柯總召、蘇院長不要一直拖著不啟動;費鴻泰強調,「超徵稅收」已決定還稅於民;其實,法制完備跟發送程序,沒有這麼難的。 “中菜烹飪入門”教學分爲三集:第一集介紹各類主食及肉類、家禽類、海鮮類、蔬菜和各種乾貨的發泡法與菜餚製作的準備流程。 第二集介紹各式調味料、醬料、複合式調味料,包括宮保、麻辣、魚香、酸辣、糖醋、五味、三合油等,以及刀工的各種切法及花刀的應用。
在此脈絡下,烹飪與飲食作為中國文化與文明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也被視為宣揚「中華民國」正統性的重要途徑。 而知名的烹飪教育家傅培梅(1931-2004),便是在此種政治局勢下將烹飪教學事業提升到外交的層次,她不僅是著作等身的食譜作家、第一位在電視教授烹飪的主持人,更被國家賦予發揚中華美食文化的重任,有「美食大使」之稱,這是傅培梅與1960、1970年代乃至今日的臺灣其他食譜作家截然不同之處。 傅培梅第一次進攝影棚主持烹飪節目,她當天燒出一尾松鼠黃魚。 (程安琪提供)傅培梅曾經說過,自己學燒菜其實因為不服輸,為了雪恥不會燒菜,她開始拜師學藝,「那她是北方姑娘嘛,一開始為了學做江浙料理,很多南方食材像是雪裡紅、百頁或者是一些魚類,她都不認得,結果南門市場裡的攤家老闆們就成了她最好的老師。」程安琪說。 傅培梅於1931年出生於中國東北大連的一個富商家庭,父親是山東省福山縣人,在大連開設進口歐美食品的洋行。 由於自1905至1945年間大連屬日本殖民地,因此傅培梅自六歲便進入大連的日本幼稚園,接受日本教育。
傅培梅: 《「臺灣菜」的文化史》:傅培梅不僅是烹飪家,更是國共對峙的「中國正統」
二戰後1947年曾插班北京民大附中唸書,1949年與大嫂搭船到臺灣投靠大哥。 傅培梅原本不太會做菜,是在臺灣與山東同鄉程紹慶結婚且孩子們均上學後,為了烹調好喫的菜給先生與牌友喫,「在先生面前爭回一口氣」,才開始勤學廚藝。 兩年間花費重金聘請餐廳名廚至家中指導,學成後便進一步開班授課。 在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開播,她開始在該電視臺主持美食烹飪節目「幸福家庭」、「每週一菜」、「家庭食譜」及「傅培梅時間」等。 是臺灣第一個在電視節目傳授烹飪的人,「傅培梅時間」節目從1962年一直到2002年,播出一千四百多集,教了四千多道菜餚。 傅培梅對於現在,總是輕描淡寫地帶過,但對於精彩的過去,她可就眉飛色舞了。
為了忠實呈現原汁原味,習得母親一身好手藝的程安琪負責教學示範,傳授給眾多師傅,既有傳承意義,也一饗饕客朋友。 而嚐遍母親好料理的家人好友親自監督品嚐,就這樣一道道的雛形漸漸出來;傅家女婿甚至懷念地說:「好久沒喫到這味道了。」許多人從回憶中來到真實,品嘗當年的「培梅家」的好味道。 日本生物炭的產業發展,走得比臺灣早,應用大多圍繞著農業議題。
傅培梅: 傅培梅簡介
資料文獻《臺視二十年》編輯委員會 編,《臺視二十年:中華民國五十一年至七十一年》,臺灣電視公司1982年4月28日出版。 傅培梅(1931年-2004年9月16日),是臺灣的知名廚師、烹飪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 不善理財的她不知道自己總共賺了多少錢,只記得當紅時不但每天要進電視臺錄像、爲雜誌社出版食譜、到各地甚至軍中講學,還要去外國表演廚藝及擔任親善大使,繁忙的工作不但讓她迅速累積知名度,也帶給她一筆可觀的收入。 我身上都沒有錢了,連現在住的房屋貸款都付不太出來,得了癌症加上兩條腿都摔斷之後,自己也沒有辦法單獨出門了。 以廢棄林木來說,這個生態系需要掌握臺灣在哪裡有哪些木材,疏伐的時程與量有多少。
- 看著自己一輩子烹調的右手一直顫抖,傅培梅說,她得了「三斑規管不平衡」的毛病,不管走路或是看東西都不是很平穩,走路也只能扶著東西一小步一小步地走。
- 資料文獻《臺視二十年》編輯委員會 編,《臺視二十年:中華民國五十一年至七十一年》,臺灣電視公司1982年4月28日出版。
- 量體收完之後,還需要掌握各種木材以400度、600度、800度不同溫度燒製的炭,它的功能性到哪裡,去發展後端的料材應用。
- 廖玲珍強調:「偉誠的團隊非常有衝勁,只要有機會都願意去嘗試,也漸漸讓大家認識了木酢液。」 透過網路行銷,「木酢達人」十多年來累積20萬鐵粉,成為後來在做生物炭市場應證的重要基礎。
- 結婚後爲了煮出滿意的菜色給丈夫,私下花錢向一家餐廳的師傅學習烹飪,學了兩年多,學出了烹飪技術。
- 接著,傅培梅在臺視連續主持《家庭食譜》(1965年10月開播,是由《每週一菜》與《星期餐點》合併而成,由傅培梅親自製作)、《幸福家庭》及《傅培梅時間》等節目。
1951年與大連同鄉程紹慶(祖籍山東)結婚後,傅培梅為了煮出滿意的菜色給丈夫,私下花錢向一家餐廳的師傅學習烹飪。 傅培梅對於現在,總是輕描淡寫地帶過,但對於精彩的過去,她可就眉飛色舞了。 小時候,她的富商爸爸因爲想培養她成爲外交人才,從小就讓她接受完整的日本教育,造就她日後到日本發展的重要關鍵,也讓她從小就有傳統日本女人的精神。
傅培梅: 臺灣疫情
ReWood 除了以線上平臺推動生態系前進,也在看得見的實體場域,讓更多人體驗生物炭的魅力。 「我們一直在尋找生態保護與老屋改造當中的連結。」打造綠光計劃街區的範特喜微創文化創辦人鍾俊彥表示,生態系團隊成為當中的轉譯者,為老屋改造注入新技術與林木循環的新議題。 站穩微笑曲線的兩端,此時木酢達人多年累積的20萬鐵粉,成為生物炭新產品最好的驗證夥伴。
傅培梅: 內容—
量體收完之後,還需要掌握各種木材以400度、600度、800度不同溫度燒製的炭,它的功能性到哪裡,去發展後端的料材應用。 因此,整個產業鏈的完備,未來除了需要建構全臺灣的「剩餘林木資產地圖」外,還需要掌握不同地區的樹種在燒製上的數據調研。 而站在政策推動的角度,ReWood平臺乘載著一個更長遠的業界使命⸺生物炭商情與開發成功案例共享。 計畫協助生態系建立ReWood 傅培梅 平臺,將生物炭的商業評估訪談內容、檢測測試、領域專家訊息內容,與國內外生物炭建材應用案例,都在平臺上架,讓生態系大大小小的嘗試與努力,都能留下足跡,成為廠商或研究人員應用生物炭時的指南針或借鏡。
傅培梅: 中國央行
共好與共利為構築生態系的重要基礎,團隊在創造新商業模式的過程中,選擇穩健踏出每一步。 「在這五坪大空間中,蘊藏著近六百公斤的各式天然生物炭。」盛發生物科技創辦人陳偉誠表示,不論外面是日曬蒸溽、還是連日大雨,即使戶外濕度飆升至95%,小炭屋的濕度永遠保持在舒適宜人的50%到60%之間。 在臺中西區中興一巷裡的綠光計劃文創街區,有一場企圖改變人類生活的材料實驗,正在進行。 2019年10月6日為最後營業日,當天晚間6點整在南門市場門口舉辦惜別晚會,7點熄燈關門;10月7日停止營業,市場暫停營業10天,待攤商搬遷到南門市場中繼站,預計10月17日試營運迎客。 由於身無分文,照顧傅培梅的外傭還是向別人借來的,一星期只能來兩天,女兒去了大陸不能回來,只好留下一些包子、饅頭讓她蒸了喫。 問她為什麼不搬去與兒女同住,也好有個照應,她說:「我照顧他們可能比兒女照顧我還要多,我伺候人一輩子了,也替這個社會做了一些事,我想過屬於自己的生活了。」傅培梅扶著外傭的肩膀淡淡地說。
傅培梅: 教育與知識
傅培梅母親李其英,因留守家業,未跟隨傅培梅和其長媳前往臺灣中壢投靠其長子,多年後方接回臺灣。 1980年起,傅培梅擔任統一企業顧問,參與了泡麵「統一滿漢大餐珍味牛肉麵」的開發過程,研發出臺灣第一款有肉塊調理包的泡麵。 芝麻鍋炸材料雖然簡單,關鍵在於奶油糊的濃度,太軟不成形太硬口感不佳,金澄澄的奶糊外層香酥、裡面軟滑,灑上雪白的細糖,熱騰騰的散發出甜香,趁熱喫最能喫出它的風味。 北方菜常運用「溜」的手法,是將材料預先經過燙、煮、蒸、炸或泡油等過程之後,將芡汁趁熱澆到材料上拌合。
傅培梅: 《「臺灣菜」的文化史》:辦桌時的「菜尾」,是長輩心中最臺灣味的菜餚 2年前
「ReWood是一個品牌,是由生態系夥伴跨域共構出的支持服務。」陳偉誠所詮釋的ReWood,可以搭配各種複合材料,與複合市場結合,轉變為下個新商品。 知道這是好東西,一心想推動生物炭,卻發現自己用力用錯方向。 「這很有趣。我發現如果把力氣放在一個沒有願景的發展上,那力氣是白花的。」陳偉誠說自己在會議上像打開了眼界,資策會顧問們認為生物炭有機會走進終端消費者的日常,打造一個人人都能參與的「零廢棄的林業生活解決方案」。 「在我們新竹木炭工廠,有一座橋,我們工廠就在橋下。我23歲大學剛畢業,常常一個人在橋上看著夕陽,我的三個姊姊都嫁人了,木炭工廠剩我爸媽這對老夫妻跟我,有什麼未來?」2008年陳偉誠返鄉創業,面對看似沒有未來的產業,他說,沒有放棄是因為從父執輩一直在做的事當中,看到趨勢與理念。 傅培梅2025 「合興糕糰店」老闆任臺興記得很清楚:「傅老師會來買鬆糕、桂花糖糕;程老師跟著媽媽後頭也繼續來買點心,程老師愛喫條糕、蓮子糕,寧波年糕也會買回去炒一點。」這些老闆們都記得這對母女來買什麼、愛喫什麼。 傅培梅是出生在中國北方好人家的大小姐,家裡很多傭人,婚前未曾親手做羹湯,直到結婚後要燒菜給先生喫,才開始學習作菜。
傅培梅: Tags: 「臺灣菜」的文化史 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陳玉箴 臺灣菜 料理 烹飪 傅培梅 食譜 More…
走出第一階段的木酢液之路,「木酢達人」團隊對生物炭藍圖的起點,是一場2020年底與資策會顧問的燒腦會議。 「我以為我的願景已經很大了,但他們說還不夠。」陳偉誠表示,團隊過去試著推動生物炭在臺灣的應用,企圖學日本從農業切入,但礙於法規與產業特性,停滯多年。 在《傅培梅食譜》的英文序言中稱,中國烹飪藝術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伏羲氏,中國的兩大哲學-道家與儒家-都蘊含了許多烹飪與用餐禮儀。 傅培梅2025 傅培梅 孔老夫子所稱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更是鼓勵著烹飪技藝的精進。 相較於英文版序言從古代中國烹飪傳統來談,中文版序言則強調,國父孫中山在民生主義中提出「食」為民生四大需要之首,飲食作為民生的基礎,鞏固的基礎能帶來富強的國家。
傅培梅: 救樓市計畫有變 中國央行會議提談房地產(圖)
打開了業界對生物炭的嘗試與好奇,如何將材質檢測與產品研發的能量保留下來,讓經驗能夠傳承,成果得以累積? 於是,國內第一個跨域共創的生物炭商務平臺ReWood應運而生,也展現了不同的樣貌與使命。 看見產業界的好奇與需求,生態系在2021年年底,舉辦了「生物炭開發者大會」,現場湧入尋求新材料應用的各界人士,產官學研因為生物炭的可能性與減碳的使命而齊聚一堂。 廖玲珍強調:「偉誠的團隊非常有衝勁,只要有機會都願意去嘗試,也漸漸讓大家認識了木酢液。」 透過網路行銷,「木酢達人」十多年來累積20萬鐵粉,成為後來在做生物炭市場應證的重要基礎。 「我父親跟我說,你看我們是收人家不要的木材做成炭,這是一個循環,是好事情。」陳偉誠表示,父親的年代沒有所謂「循環經濟」,但一生在做的就是「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簡稱C2C)的事業。
傅女士的女兒程安琪老師說:「媽媽的菜,讓我靠近幸福。」這樣的陣陣飄香幸褔,也撫慰了當年貧脊年代的臺灣人的心靈及味蕾。 在生物炭領域發展「跨域生態系」之後,盛發科技跟加工製造廠商過去偏向單純的供應商關係,如今彼此會針對產品規格,以及料源的篩選上,有更多的討論,例如什麼炭要燒到多少度,最後會得到什麼結果,適合使用在綠建材還是民生洗劑上面。 盛發科技也很樂意共享研發資訊,跟上中下廠商去共構新的合作關係,帶動周邊業者一起投入研發,共享成果。 透過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中介,與資策會的市調與媒合,生物炭跨域生態系與馬來西亞寵物用品第一品牌Pet World公司合作,將ReWood 寵物清潔用品銷售至馬來西亞。 透過訪談,團隊意外發現生物炭的剛需,存在於建材與裝潢領域。
傅培梅: 新地圖與新階層:「中國菜」的混雜與在地化
傅培梅在食譜中稱,她出版中英對照食譜的目的,是讓所有海外華僑都能「重嚐祖國佳餚」。 傅培梅也多次被政府派到海外僑界示範烹飪或進行烹飪教學,並獲教育部表彰其影響力。 傅培梅的食譜即在中國歷史、地理連續性的基礎上,協助維持並強化了在臺灣島上對「中國性」(Chinese-ness)的認知,也具體地傳承了中國各地的菜餚。 知道程安琪要來南門市場,因為身體不舒服而有好一陣子沒到市場的「億長御坊」老闆朱億長,這天專程來等程安琪,倆人見了面握手問好,聊起了幾句對傅培梅的回憶。 「我記得她早上提著二個大菜籃,坐15路公車搖搖晃晃到市場買菜;她會站在萬有全的攤位前,跟著老闆用竹籤鑽火腿聞一聞那熟成的肉香,然後也會到億長御坊找朱姐買糖蓮藕。」程安琪彷彿都還能見到媽媽在南門市場裡翻挑食材的身影。 「唉!我身上都沒有錢了,連現在住的房屋貸款都付不太出來,得了癌症加上兩條腿都摔斷之後,自己也沒有辦法單獨出門了。」名烹飪節目主持人傅培梅說。
2004年9月2日上午,傅培梅因為肝癌細胞轉移到胰臟又移轉到肺部引發急性肺炎,一度休克,經過臺北市立仁愛醫院插管治療,轉送臺北榮民總醫院加護病房急救。 2004年9月5日,中華民國副總統呂秀蓮到臺北榮民總醫院探視傅培梅。 2004年9月16日11時50分,傅培梅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壽73歲。 傅培梅老師認為肉裡面含有很多營養,很鼓勵孩子多喫,其家人最喜歡的媽媽菜肉類很多,長子程顯灝老愛把「我家那塊大肉好喫得不得了!」掛在嘴邊,對他來說媽媽菜的首選就是「大肉」。 程家第三代在美國時,常把大肉排當牛排肉那樣喫,也愛把大肉切片夾在燒餅裡,變化出原汁原味的「中式漢堡」。 只是他們可能都不是做生意的料,像他們每次帶着哭喪的臉來,我能不幫助他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