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有購買儲蓄險的納稅義務人,在每年5月所需申報的綜合所得稅中,可以有免稅或者是成為列舉扣除額的繳稅優惠。 儲蓄險停賣 「一般儲蓄險的保費,年繳數十萬元跑不掉,躉繳的可到上百萬元。」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提醒,以正常情況而言,儲蓄險非月薪寥寥數萬元的上班族能輕易負擔的。 每逢此時,「停售效應」戲碼便會再度上演:理財專員們乘機對民眾搬出「正式停賣前,要搶要快」、「現在不搶,以後費用調漲才買會更喫虧」等話術,鼓吹民眾砸錢購買。 經員警不斷向男子勸說,並舉例近期新聞「假投資、真詐財」詐騙手法,李頓時恍然大悟,驚覺自己遭詐騙打消匯款念頭,頻向警方道謝,感謝警方與行員及時阻止其掉入詐騙集團所設下的圈套,讓其保住辛苦工作的積蓄。 如今吉拿棒終於回歸,網友們嗨喊「吉拿棒重出江湖啦!」、「吉拿棒升級成麻花了」、「回來了!但漲價了」、「感動啊,準備帶小孩衝一波!」、「太好了!目前喫過CP值最高的吉拿棒」、「美國的吉拿棒也是漲價了」。 美式賣場好市多除了販售大份量優惠商品,熟食區的雞肉沙拉、雞肉捲也深受民眾喜愛,今日有民眾發現,停賣2年的「神級甜點」強勢回歸,讓網友感動直呼「終於回來了」、「想念那個肉桂香」。
保險局表示「不能無限制的保證」,把投資型保單設計成儲蓄險或壽險公司掛保證的壽險,完全是劍走偏鋒,且可能增加經營風險、創造新的利差損。 其次,近幾年因為大部分信用卡公司都有保費現金回饋機制,所以以信用卡授權繳交續期保費的方式比例大增。 儲蓄險停賣2025 例如,一次性的投資10萬經過10年後變成20萬,年化報酬率很容易計算為7.2%。 如果是投資10萬但分成每年投資1萬,10年後一樣變成20萬,這種資金流入、流出時間點不同的報酬率該怎麼計算呢? 第二種敘述就很像儲蓄險,每年要繳納固定的保費,期滿後可以領回一筆錢,此時就要用IRR來計算報酬率。
儲蓄險停賣: 話術一:儲蓄險「預定利率」穩賺不賠?短線投資不如買定存!
下班後或是選擇不出門的週末休息時間,相信大家一定都會在家當個沙發馬鈴薯,拿起你的手機、電腦或是平板開始追劇吧! 兩周後就是過年,許多人都希望在過了一年之後,可以接踵而來的是好運,命理專家湯鎮偉就提醒,年前運勢要特別注意,尤其其中5生肖,可能破財之外,… 編按:許多人都有發財夢,但是光有夢是不夠的,有沒有運更重要! 專家點名4大星座容易中威力彩,趕緊買一張,看看幸運之神會不會降臨…
- 美國實施晶片出口管制,中國就此對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訴訟後,臺灣已正式要求加入相關討論,希望發出臺灣的聲音並對全球晶片業產生影響…
- 至於美中貿易戰造成的去紅供應鏈、武漢肺炎導致的暫時性鎖國,以及低利率環境等大架構,則為現今的房市榮景營造肥沃的土壤,這部分坊間媒體已做了相當多的報導與分析,就不再贅述了。
- 低利率時代,傳統儲蓄險已賣不動,壽險公司改推投資型保單,目前最紅的就是月撥回型類全委保單,但保戶擔心資本市場波動,退休金被喫掉,壽險公司便提供附保證機制,保戶可月月撥回當退休金,身故時保證至少領回已繳本金,可作為資產傳承。
意外險的保障包含意外身故、意外失能與意外醫療,與壽險不同之處在於意外險不僅是身故才理賠,還可理賠意外失能的部分,因此透過意外險,讓保險公司來承擔鉅額的身故、失能照護與醫療費用、照顧你及家人的生活,是相當重要的事。 金管會24日發布壽險最低死亡門檻規定,要求16歲以上到30歲的保戶死亡保額至少要是保價金的190%,31~40歲為160%,41~50歲則要有140%,一直到90歲都必須有102%,明年7月1日上路,影響所及保戶一定要花錢買壽險保障或降低儲蓄成分。 保證給付或保障終身的失能扶助險已紛紛停售,僅剩下保經代通路仍有少數幾張賣到25日或月底;此外,保險局規劃投資型保單新六不等規定,要在2021年1月1日生效,不合新規的附保證給付投資型保單也只能賣到年底。
儲蓄險停賣: 選擇儲蓄險最重要的是,IRR(內部回報率)
如同上圖,每年給付相同金額230,794元為期6年,左邊是儲蓄型保單,右邊是整存整付的定存,相信比較之下不難發現,在6年內(含)儲蓄險的報酬率是比定存還少的,甚至前五年是負的報酬率。 至於針對保險公司大打「停售牌」的懲處,保險局今年5月就曾說重話,一旦壽險公司被抓到以停售等字眼,要求業務員加強行銷,或公司政策鼓勵用保單改款等為號召,想創造停售效應,一律對壽險公司重罰,最高可罰1,200萬元,保經代公司最高可罰300萬元。 各公司中,衝最快的是壽險龍頭國泰人壽,到9月底止投資型保費達625億元,不但比該公司去年同期成長4成2,而且還超過該公司1到9月傳統保單的保費收入〈600億〉,商品主要以躉繳投資型年金為主,佔了8成7。
- 這也確實引起不少民眾詢問:「高儲蓄險以後就買不到了,現在是不是應該搶購一波?」對此,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許鬱氛提醒,在決定投保前,應先搞清楚注意3件事。
- 至於針對保險公司大打「停售牌」的懲處,保險局今年5月就曾說重話,一旦壽險公司被抓到以停售等字眼,要求業務員加強行銷,或公司政策鼓勵用保單改款等為號召,想創造停售效應,一律對壽險公司重罰,最高可罰1,200萬元,保經代公司最高可罰300萬元。
- 因為現在投客炒作標的為首購暨首換型預售屋市場,並非高總價成屋市場,即便恢復選擇性信用管制、或是收緊豪宅貸款成數上限(例如由目前6成限縮到5成),也僅是「示警」而已,道德勸說大於實質效果。
但若未來10年內有考慮買房,或生活型態可能有改變(結婚、轉職等…),那買儲蓄險的流動性風險,就不能輕忽。 這個問題只能你自己回答,每個人的財務與需求不盡相同,只有自己最清楚瞭解自己該不該買儲蓄險。 不過這邊我們至少是稍微不推薦的,畢竟儲蓄險的資金活用度真的太低了,無法臨時當緊急備用金用。 要維持儲蓄險合約超過10年所產生的利息才會與定存拉開一段差距,除非能確認這筆資金長時間內不會用到,否則儲蓄險不一定是一個好的儲蓄工具。 非利率變動型即為固定利率保單;利率變動型則是「宣告利率大於預定利率」時會給付額外的增值回饋金。 儲蓄險停賣 簡單而言,儲蓄險就是固定時間(月繳、季繳、年繳)存入固定的金額,在約定到期後可以領回本金及產生的利息,因此利息高低是購買儲蓄險一個主要的誘因。
儲蓄險停賣: 儲蓄險停賣? 漲價?! 你還有這些理財工具可以選
定存有分定存與定儲,我們最常聽到的零存整付、整存整付、存本取息屬於定儲,比起定存的利率比較高、存款金額彈性、選擇的方案也比較多。 優點是資金活用度高,即便中途解約只有利息折損;缺點則是利率不算高,雖然有些數位銀行,一直有提供利率不錯的臺幣定存,但就有層層條件,例如存起金額限制、存放天數限制等等。 為整頓國人愛買儲蓄險的風氣,金管會研議建立「傳統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提升投資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即死亡給付對保單帳戶價值),確保保險業有承擔一定的死亡風險。 儲蓄險停賣 也就是說,未來民眾買到的儲蓄險,死亡保障將拉高、生存金則減少,高儲蓄保單將因此絕跡或提高保費成本。 2017年臺灣人保費平均支出達15萬1,750元,扣除產險平均支出6,648元後,剩餘14萬5,102元都是購買壽險,而根據保發中心統計,2018年壽險商業保險前5名依序是利變型壽險、投資型年金、投資型壽險、傳統壽險及利變型年金。 其中利變型壽險佔了49.3%,利變型年金則為6.6%,兩者相加已經超過50%,意即近年民眾購買保險,有一半的錢是花在利變型商品上,而實際上,利變型商品就是高保費、低保障的儲蓄險。
儲蓄險停賣: ‧ 影/大衝擊!高儲蓄型壽險明年將絕跡 民眾難藉保單理財
壽險保單的身故保險給付,雖仍然需要依「實質課稅原則」決定是否列入遺產總額,但壽險公司在被繼承人身故後,必須把身故保險給付給予保單所指定之受益人,所以受益人在繳納遺贈稅之前,即可領到保險給付。 儲蓄險停賣2025 ,雖不建議提早解約,因提早解約可能會產生本金損失,但未來會不會發生臨時狀況,而急需一筆資金,是無法預知的。 在現有儲蓄險停售前的最後一月,壽險公司目前也在低調的「提醒」保戶注意,但因為保險局嚴格限制以「停售」作宣傳,抓到會被重罰,所以各公司也不敢公開宣傳「明星商品」,或出現太大的停售效應,以免被盯上。
儲蓄險停賣: 儲蓄險停售效應
住宅火災保險保障範圍擴大:火災保險很便宜,但其實保障金額也不高,在不調漲保費的情況下,金管會覈定提高保障金額,動產保障金額由60萬調漲為80萬,竊盜每一事故賠償金額上限由10萬調漲為15萬。 保障範圍也擴大,新增金融、信用卡及證件重製費用、租屋仲介費用、搬遷費用及生活不便補償金等項目。 儲蓄險將調漲:因為全球的公債殖利率都下滑,金管會預計2020年將調降保險公司的責任準備金利率,顧立雄主委則表示,責任準備金利率每降0.25%,保費將調漲2-3%。 繳費別指的是每期保費收取的時間點,有躉繳(一次繳)、年繳、半年繳、季繳、月繳之分。 雖然在第7年後,儲蓄險的報酬率會漸漸比定存還要高,但誰能保證在6年前間內不會遇到需要緊急解約的時候呢? ▲假設一張儲蓄險為年繳保費137,498元,繳費年期為6年,第7年末解約時可領回894,425元,以IRR計算為1.8%。
儲蓄險停賣: 儲蓄險保單停賣 每年6000億保費尋求新出路
尤其,客戶若原本要拿錢到銀行定存,可直接改在銀行買儲蓄型保單。 未來若儲蓄型保單比重大減,銀行可以賺銷售佣金必然大幅縮減。 民營金控主管表示,對壽險業來說,過去新契約保單保費收入的年年創新高,大部分是來自於儲蓄型保單,也就是基於民眾的理財需求,未來若要大幅比重調整,保費收入一定會受到影響。 金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表示,我們將訂出死亡保障佔保單價值之門檻比率,預計今年下半年發布相關規定。 其中,又以利變型儲蓄險最受市場歡迎;國內處於低利率時代,利變儲蓄險的「宣告利率」比銀行的「定存利率」還要高出2到3倍,讓民眾把儲蓄險當成定存。 高儲蓄險保單在國內狂賣熱銷,儼然成為另類理財工具,金管會在五月下旬拋出震撼彈、要大力整頓高儲蓄險,預計今年第三季將訂出死亡保障佔保單價值之門檻比率,高儲蓄保單最快在明年將難見蹤影;一般評估,影響衝擊最大是銷售儲蓄險賺取佣金的銀行業。
儲蓄險停賣: 儲蓄險,漲價或停賣,都不是重點,你需要比較是整體理財計畫!
壽險業者表示,臺積電國際板債算是近期熱門債券,認購相當踴越,主要是臺積電的招牌,加上利率也不錯,3.1%算是近期可接受利率。 2021年開始各壽險公司若還要銷售可理賠疾病造成的失能扶助險,將採每件抽檢方式,確定費率是否合理,所以有些壽險公司暫不推出新的失扶險,改賣傳統長照險。 於是,部分竹科人把高漲的公司股票賣掉,將獲利轉進房地產,特別是預售屋市場,原因是預售屋進可攻退可守,初期資金僅需房屋總價的1成左右,期間若滿足停利點就換約套利,若未達停利點,要交屋也可以,反正本來就有自住需求。 這無疑是一羣具有財商觀念,而且也擁有入場券(100萬現金起跳)的購屋者,包括竹科、中科和南科人,多是如此。 人力需求不斷增加,薪資水準持續走揚,讓包括竹科、中科與南科等半導體產業重鎮的房市,在今年出現令人咋舌的井噴式發展。 對於放貸銀行而言,這羣任職於科學園區的民眾不僅平均薪資高,而且收入穩定,加上科學園區周邊房市買氣強勁,銀行鑑價評等也高,銀行若不承做這羣人的房貸,簡直是對不起業績。
儲蓄險停賣: 壽險業1至5月新契約保費收入 連兩月衰退逾4成
透過 IRR呈現,能更瞭解我們投入的資金,在特定期間內的收益率為何。 所有的投資工具都有存在的意義及價值,而是否要購買則是需要自己的評估,但千萬不要抱持著讓小錢變大錢的心態,儲蓄險並不能讓你大富大貴。 如果是領到薪水後就會花光的月光族,購買儲蓄險就有約制力的效果,強制每個月必須繳納固定的金額,好處是至少可以為你存下一筆錢,不至於存不到半毛錢。
認識儲蓄險的優點、缺點及挑選的3個技巧,就可以瞭解自己適不適合買儲蓄險,或是瞭解儲蓄險適合什麼樣的人購買。 至於儲蓄險適不適合購買須視自己的情況,但是儲蓄險絕對不能讓你變的大富大貴。 一般來說,財富管理手續費中,主要來源有保險、基金、信託及結構性商品等,其中保險佔了50%至60%比重,是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中最重要的來源。 俗話說「十人九痔」,由於現代上班族長時間久坐,痔瘡已經變成普遍疾病。 日前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分享一名個案,竟然因為痔瘡沒有好好治療,… 2022年全世界受到新冠疫情及烏俄戰爭的影響,導致多個國家面臨通膨、能源、經濟等問題,而美國聯準會升息政策、加密貨幣風暴,…
外幣定存的期間短則 7 天、長則一年,也有指定日期的彈性方案,利率採固定式利率,通常時間放得越短、利率則越高,不同的外幣、利率也不同。 外幣定存要小心利率陷阱,與臺幣定存一樣,高利的外幣定存限制的條件與門檻多,還會有手續費的問題,所以購買高利外幣定存前,條款務必看清。 2019 年金管會投下震撼彈,動手整頓儲蓄險,期望保險可以回歸保障本質,一度傳出儲蓄險將停賣的消息,而目前確定 2020 年儲蓄險保費將漲價。 不過,儲蓄險只是眾多理財工具之一,利用其他存錢方法也能達到理財目標,當然每個理財工具各有優勢,說完全替代不大可能,但只要好好運用,小工具也能存大錢。 Money 101.com.tw就推薦定存與數位帳戶給大家。
儲蓄險停賣: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熱賣儲蓄險,規劃前使用手冊,想買保險是好事,但下面這些要點是否注意,推薦你比較IRR,理財計畫重要基礎,保險公司儲蓄險,只給某些族羣適用。 一年期定期險保費計算方式採用「自然費率」,以一張一年期的壽險來說,保障期限僅一年,隔年保費會隨著年齡調漲,但總體而言在年輕且責任重時還是比終身險來得便宜。 終身險會採用「平準費率」,舉例來說,一張繳費二十年期、保障終身的壽險保單,需繳納二十年保費,而在這二十年中,保費相同,但每期保額就會比定期險還高。 除此之外,劉鳳和提醒小資族投保時應留意保險商品的理賠標準是否明確,避免投保人與保險公司的認知與解釋有出入,沒辦法獲得期待的理賠金額。 2020年1月1日責任準備金利率會先調降1碼,到7月1日,最低死亡門檻才會上路,因此上半年仍有「緩衝期」,但預期明年下半年後,儲蓄險保單報酬率會下降,否則就是要「放長、放久」。
一位矽谷的臺裔企業家直言,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面對地緣政治,… 對此,資深媒體人陳鳳馨提出特斯拉股價下跌的5點原因,包含聯準會升息、成長不如預期、… 全球股市2022年面臨股災級崩跌,不少投資人期盼今年股市能回春。
儲蓄險停賣: 無法忍受投資賠錢的人
而今看到官方採取「控管張數」的策略,認為雖不是很完美,也至少是在阻卻道德風險中劃分區間,提供一項解決方案。 若直接以小孩當要保人,因要保人跟受益人為同一人,就沒有滿期金贈與的問題,不過要注意的是,子女若無繳費能力,保費由父母帳戶扣款,變成贈與的是保費,當年度所繳保費金額仍要控制在220萬元以下,超過部分需繳納贈與稅。 臺股進入虎尾倒數,投資專家指出,短線操作建議「富貴穩中求」,統計元太、樺漢、鈊象等15檔個股繳出月、季、年營收同步增長,業績動能續強,且今年以來獲法人加碼、成交量逆勢放大,更領先大盤收復月線關卡,集結三大正向趨勢,有望扮演封關前主力戰將。
據壽險公司主管指出,如果光計躉繳型的終身壽險,這個高資產階級最愛的儲蓄險,初年度保費收入較去年同期恐將衰退 50% 以上,堪稱是保費懸崖的重災區。 令人情何以堪的是,臺灣人每年保費愈繳愈多,保障卻是少得可憐。 金管會統計指出,臺灣平均每人年繳 15 萬元臺幣保費,是美國的兩倍;以 2018 年而言,總計有 19.6 萬保戶不幸離世,但平均每人領的死亡給付僅 56.8 萬元。 不過,該主管認為,這對壽險業未必是壞事,因為龐大的保費收入,業者也難以妥善運用龐大的資金,像是國泰壽等大型的壽險公司,早就調整提高保障型商品的銷售比重。
壽險業者分析,如果是傳統不分紅保單,如近期熱賣的六年繳費年年還本終身壽險,及醫療險、失能險、長照險等,7月1日保費就會明顯拉高至少10%以上。 不過,金管會希望業者賣的是好的保險商品,而不是沒有保障性質的儲蓄險。 對此,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表示,保險業務員或保戶雙方必須要瞭解,在目前國內這樣低利率的時代,保險公司還承諾給3%至4%的收益率,像這樣長期承諾,真的是否能做到?
民營金控主管表示,一方面國內長期處於低利率,保險業者提供的宣告利率優於市場,可以拿到比定存更好的利息,自然吸引許多消費者。 以41歲投保傳統利變壽險為例,到滿50歲前,死亡保額除以保險價值準備金都的比例要維持140%以上,保價金會以依宣告利率利率每年增值,同樣的死亡保障的保額也會增加以維持140%的比例。 根據金管會保險局訂定「人壽保險商品死亡給付對保單價值準備金(保單帳戶價值)之最低比率規範」,自2020年7月1日起,未來壽險保單將提高保障成分,並降低儲蓄比重,且必須符合最低死亡保障門檻比率規定。 《今週刊》報導指出,儘管銀行財富管理手續費可能因儲蓄險退場而萎縮,然而,每年保守估計 5、6000 億元的儲蓄險保費,仍將尋求新出路。 這筆資金可能流向定存、股市、房地產、基金等,行蹤雖難以掌握,但可確定的是,留在臺灣的比率將比移往海外大得多。 「銀行可能衝擊反而比較大!」該主管指出,目前保單最大的銷售管道是銀行,而非保險公司。
仔細算算,若不幸第1年就解約,本金會虧損34%,對投資人來說,與買到地雷股無異。 但若是將錢存到銀行做定存,隨時解約,頂多隻是利息打8折,本金絕不會有虧損。 民視新聞/賴國彬桃園報導戶外運動蔚為風潮,野外求生課程也越來越重要! 桃園有一名野外求生專家吳旭昇,20年前,因為對登山的熱愛,放棄工程師的高薪工作,跑到美國阿拉斯加,攀登冰川。 看過大自然美景,也獲取專業證照,吳旭昇回國後,積極的向民眾分享野外求生技巧。 儲蓄險的功用比較像是「強迫儲蓄」,或者有少部分人拿來做特定需求的規劃,但絕對不是以「比銀行高的報酬」來招攬客戶。
「請問買儲蓄險好嗎?」 一名人夫透露,老婆被推銷一張儲蓄保單,對方還喊話「繳6年,利息是一般存在銀行的三倍!」讓小倆口猶豫是否該簽下去。 文章貼出後,網友兩派激辯,「怎麼可能利息三倍,建議版主多去瞭解」、「能強迫自己存錢」。 A:宣告利率會上下調整,保險公司可能經營不善,個人意外造成沒錢繳費,可能連通貨膨脹都輸,還有其他種種無形跟有形因素。
專賣投資型的安聯與法國巴黎,分別以349億元與306億元排名2、3,兩家的商品在壽險與年金比例上較平均;排4、5名的是富邦與臺壽,分別收進259億與221億投資型保費。 富邦1到9月FYP為931.36億元,比國泰少294億,但傳統型商品保費卻比國泰多72億,主要是投資型商品較國泰少366億元所致。 除了利用其他投資工具,還有多餘資金,你可以投保儲蓄險,儲蓄險相較於股票、基金等更為保守,這筆錢可以做為未來資金的規劃。 有鑑於臺灣人保費愈繳愈多,保障卻愈來愈少,金管會研擬多時的「健全保險商品結構相關規範」將於7月1日正式實施。 簡單來說,儲蓄險就是你要在固定時間存入一定的金額,你在合約到期後解約可以領回本金還有利息,並且合約期間會給你一點點的壽險保障。 保險局今天重申如果查到保險公司、業務員、保經保代通路等,在臉書、LINE羣組等公開社羣使用「停賣、停售、高利率絕版、銷售快截止」等類似衝業績的行銷話術字眼,最高可罰保險公司1,200萬元、保經保代公司300萬元,而業務員部分則是可處罰停止招攬、撤銷保險證照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