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協定層討論,我們知道SAS由3種協定類型所構成,根據連接設備的不同,使用相對應的協定進行資料傳輸。 在此當中,SSP協定用於傳輸SCSI指令,SMP管理協定用於連接裝置的維護與管理;而STP即為SATA通道協定,用於SAS與SATA之間的資料傳輸。 除此之外,更支援了雙級驅動(DSA)及旋轉伺服加速系統(RAFF);即使硬碟處在易震動的機殼環境中,也能保持高效能運轉及可靠的作業情境。 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的興起,雲端口號在近年來被喊得極為響亮。 像是Youtube、KKBOX、Pixnet這類數位影像、音樂、圖片等服務,則更加深植使用者生活中的每一處。
以挈合企業端長年不關機的工作環境;也因此,平均故障間隔時間高達100萬小時以上。 相較之下,一般SATA硬碟設計取向為8×5,聰明的讀者可能已經猜到,意即︰每天工作8小時,連續5天不停運轉。 換句話說,當你下班及週休二日時,硬碟也跟著你一起放假,運轉承受溫度也不若SAS硬碟高,平均故障間隔時間約為65萬小時以上。
sasssd: 電腦DIY
▲ sasssd2025 WD VelociRaptor擁有10000RPM的轉速,算是目前最快的SATA硬碟,如果還想再升級更快轉速,就只能買SAS硬碟了。 文中所提及之其他商標或商品名稱,均指該商標或名稱之所有人或其產品。
- 這是一種點對點協議,用於在計算機存儲設備之間移動數據。
- 近年來,對於同一時間存取密集的雲端服務商來說,更是頗為熱門的選擇。
- 由於SAS採用了一種類似「SATA實體層+SCSI傳輸指令」的混合體設計,因此SAS與SATA一樣採用了序列式傳輸,但在訊號上卻是採用了強化版SCSI指令。
- SCSI現在其實慢慢式微,SAS跟SATA除了在耐用度外,硬碟本身就沒有太大的差別,大多數的資料庫/Web應用,其實選擇SATA就很夠了,然後透過RAID的配置跟維護、平日檢查,其實也不至於發生太大的悲劇…
按SCSI貿易協會(SCSI Trade Association)發表的SAS發展路線圖,SAS介面規格大約每隔4年便會更新一代,每當新規格發布後,大約12~18個月時間後,相關廠商便會在市場上推出實際的產品。 至於SSD方面,目前大多數產品標榜的MTBF都有100萬小時以上,不過Flash記憶體本身就有寫入次數的限制,而且SLC種類的晶片會比MLC更要耐久。 再加上SSD算是這兩三年才快速崛起的產品,使用多年後故障率有多高? 筆者分別選用了Z77平臺與X79平臺加以測試兩顆硬碟的效能表現,提供讀者參考其卓越表現。 經測試後,由於兩者表現接近,因此最後選用HP ProLiant DL380p Gen8 sasssd2025 2U機架式伺服器對SAS硬碟進行測試,以作為代表。 深入探究,SATA與SAS硬碟都擁有一定的擴充能力,但擴充方式卻略有不同。
sasssd: 電腦DIY粉絲團
在故障轉移的情況下,如果一條路徑發生故障,它將採用另一條獨立的路徑進行通信。 重點是大多數主機板沒有內建SAS,要另外浪費一個插槽接介面卡,頂級玩家板也不例外。 ▲ 本次測試採用Seagate Savvio 15K.2 74GB硬碟,因為是OEM來源的關係,表面印上大大的「Dell」標籤。 SAS看來還是伺服器用的好, 一般室內無24小時空調的, 可能壽命不會久. 小弟以前用1w轉的SCSI, 都要把case的散熱風扇裝滿, 不然機殼裡的mainboard上的電容都會爆漿..太熱了.
本次測試皆為4TB新品,單碟800GB,合計五碟4TB容量。 一顆為企業級WD4000FYYZ之SATA介面,一顆則為企業級WD4001FYYG之SAS介面。 圖 / 這張是LSI SAS e HBAs擴充卡,在2009年時帶領SAS介面往6Gb/s存取速度邁進。 SSD的特殊功能是數據保留功能,例如,如果從服務器上卸下SSD,則存儲的信息將可用數年。 由於SSD沒有活動部件,因此很可能會確保我們的數據安全。 這是一種點對點協議,用於在計算機存儲設備之間移動數據。
sasssd: 產品與服務
此外,SAS與SATA一樣,皆有防呆設計,除非暴力硬插,否則不會有插錯損壞的情況發生。 事實上,企業端在儲存介面選擇上,除了SATA與SAS之外,尚有FC(Fiber Chanel,光纖)與SSD方案可供建置。 在早期SAS 1.0(1.5Gbps) 與SAS 1.5(3Gbps)時代,FC早已提供了高達4Gbps的儲存效率,當時的SSD仍不成氣候,因此諸多大型工作站皆採用了FC方式,以作為資料高速處理的最佳選擇。 SATA相對於IDE革命性的躍升改變,頓時吸引眾人目光,再考慮到成本、效能與可靠度上,此時SCSI介面的王者地位似乎開始搖搖欲墜;也因此,SCSI終於推出了下一代企業級殺手鐧︰Serial Attached SCSI。
sasssd: Dell 960GB SSD SAS 讀取密集型 12Gbps 512e 2.5吋 帶著 3.5吋 混合式托架
除了SSD以外,其實也別忽略傳統硬碟類的產品,WD推出的VelociRaptor硬碟,就是一種兼顧效能與容量的升級選擇。 如果你還覺得VelociRaptor的效能不夠強,但又有一些不願換裝SSD的理由,那可以考慮效能也不差的SAS硬碟。 WD4000FYYZ即為企業級硬碟,採用SATA介面,一般主機板也可適用。
sasssd: 【線上課程】20 堂課成為 DIY 電腦王!自己組裝遊戲、創作、直播萬能機
在一票z77主機板中,是極少數內建支援SAS硬碟的消費級主機板。 圖 / 許多企業導入刀鋒伺服器(Blade Server),當中即採用SAS硬碟,以利IOPS效率提昇。 sasssd 相對來說,靜態資料(reference data)則屬於初次寫入後不再改變的形態,你所拍的照片或是客戶寄給你的電子郵件即為一例;這類資料IOPS通常負荷較小,不需重度繁雜的存取與修改寫入。 SCSI現在其實慢慢式微,SAS跟SATA除了在耐用度外,硬碟本身就沒有太大的差別,大多數的資料庫/Web應用,其實選擇SATA就很夠了,然後透過RAID的配置跟維護、平日檢查,其實也不至於發生太大的悲劇… 全部硬碟安裝在JBOD磁碟櫃,透過2條SFF-8088轉SFF-8664轉接線連接測試平臺的LSI SAS HBA卡。 整體來看,整個12Gb SAS生態系中,目前只有板卡產品比較齊備,其他像是SSD磁碟裝置,或是外接的JBOD或磁碟陣列產品,市面上實際可買到的產品仍然很少。
sasssd: PRO I EVO I QVO SATA 固態硬碟
相對之下,SATA採用了差動訊號放大技術,沒有IDE規格雜訊易與正常訊號放大的問題;也因此,SATA只需要較低的電壓即可實現高速傳輸的可能性。 SATA除了速度更快之外,同時支援熱插拔功能,只要在Bios中設定完畢,即可在運行硬體即時插拔;除此之外,SATA匯流槽採取嵌入式時脈訊號,擁有相對IDE更好的糾錯能力,強化了資料傳輸時的可靠度。 在規格上,計有SATA 1.5Gbps、SATA 3Gbps以及SATA 6Gbps三種規格,也就是我們慣稱的SATA I、SATA II、以及SATA III。 對DIY族羣來說,介面上的簡化,從IDE粗軟的排線與易歪的針腳,演化成SATA較細的排線與金屬卡扣,不只更好裝,也更不容易無心撞落。
sasssd: Dell 960GB SSD SAS 讀取密集型 12Gbps 2.5吋 機 PM1633A
為了確實展現12Gb SAS的頻寬效能,這次我們請LSI提供了一個完整的12Gb SAS環境,包括支援PCIe 3.0的主機板、LSI的12Gb SAS HBA卡,再搭配6臺HGST的12Gb SAS介面SSD。 我們在第639期的《SAS磁碟陣列採購大特輯》中,曾測試了第一款12Gb SAS磁碟陣列——HP的MSA 2040,不過當時受限於測試環境,我們是將MSA 2040降階接入既有的6Gb SAS環境測試,並沒有真正發揮12Gb SAS的效能。 理論上,只要伺服器主機板支援PCIe 3.0,就能安裝12Gb SAS HBA卡或RAID卡,進而升級到12Gb SAS規格,目前許多主機板都支援PCIe 3.0,要升級12Gb SAS並不困難。
sasssd: 服務資訊
資料隨時再變,對硬碟的IOPS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 也因此,通常這類資料會集中在特定的檢查點進行讀取、修改以及重寫。 然而,隨著SAS 2.0規範橫空出世,提供高達6.0Gbps的儲存速度後,並考慮到成本上的差距,企業端又將目光投注到SAS介面身上;目前來看,最有機會挑戰SAS地位的,則非SSD莫屬。 然而,SAS介面,仍有許多優勢是SATA與SSD無可比擬的,而這些優勢,恰恰都是企業端用戶所重視的部份。 用於繁重工作負載的桌上型電腦和工作站,970 PRO 憑藉三星 NVMe 固態硬碟的優勢,為您提供震撼性能。
sasssd: 我們的合作夥伴
首先,在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平均故障間隔時間)上,SAS硬碟有著過人一等的優勢。 事實上,不只在硬碟,在其他的電子、機械產品上,諸如︰電視機、冷氣機、汽車等,廠商都會經由抽樣與估算,得到一個產品的工作壽命週期,以白話來說,就是我們講的︰用多久才會壞掉。 我們知道,企業端對於儲存的要求,除了著重效率之外,最重要的,莫過於穩定性與可靠性。 因此,早期高階企業端,一直都是SCSI規格宰制天下的局面,尤其當年推出Ultra 320規格時,更是颳起了一陣旋風,演譯了SCSI效能與穩定性兩全其美的一段佳話,使得當時企業端用戶,幾乎都選擇了SCSI介面作為主要的儲存工具。 SATA介面規格(Serial ATA,SATA)為主;而事實上,早期在企業端常見的SCSI介面規格(Serial Attached SCSI, SAS),迄今依然佔有一席之地。
測試工具 使用IOmeter1.1.0,執行512KB與4KB的100%循序讀取與100%循序寫入,分別測試系統的資料傳輸速率與I/O處理能力,4KB項目另進行隨機讀寫測試。 一般個人電腦如果要安裝SAS硬碟,必須採買三件必要的零組件:SAS硬碟、SAS擴充卡、SAS連接排線。 簡單來說,可以先依照需求決定硬碟機種,再依照硬碟數量與磁碟陣列功能挑選SAS介面卡,最後再依照SAS硬碟與介面卡的接頭種類,購買適合的連接排線。 更重要的一點,則是SAS硬碟的每一筆存取I/O都會經過確認,但SATA寫入時並無此功能,僅有於讀取時進行確認;對於重視資料存取安全的企業端來說,這更是不可或缺的重大功能之一。 由此可知,SATA的擴充性與SAS相比,宛若雲泥之別;對於一家稍具規模的企業來說,Port Multiplier的擴充能力便顯得捉襟見肘,小家子氣。
然而,SATA與SAS這兩種迥然有異的介面,在效能與應用上有何不同? 對許多讀者來說,可謂似懂非懂,往往令人發出模稜兩可的感慨。 今天,胖達透過效能測試與解說,一解讀者心中長年疑惑;讓你在儲存設備的搭建上,更加隨心所欲,得心應手。 860系列固態硬碟,能釋放出超高的速度,並為你的電腦帶來海量存儲空間。 sasssd2025 SATA 介面固態硬碟可以輕鬆連接,改善您的電腦使用體驗。
sasssd: 支援
也因此SAS排線與SATA一樣具有簡單好整理的特性。 身為SCSI新一代接班人,SAS在每秒存取運轉次數(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d,IOPS)上,相對SATA硬碟有著過人一等的優勢。 sasssd 胖達舉企業端必然會遇到的交易資料為例,像是公司每時每刻帳目變化,或是每時每刻的庫存進出,這類資料通常包含公司的現金流量、物料庫存、報表分析等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