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固態硬盤,如果是SATA協議,針腳處有兩個凹,三段金手指;如果是NVMe協議則是一個凹,兩段金手指。 答案當然是有的,畢竟M.2接口的產品剛剛推出的時候正處於傳統的SATA SSD與PCIe SSD之間的過渡期,因此在接口上M.2接口也有兩個規格。 接再使用AS SSD Benchmark測試,測得循序讀取/寫入速度是1345.75(MB/s)/655.60(MB/s)數值,不過感覺4K的項目讀取似乎低了一些些。 筆者的電腦有些年代,CPU是舊款的AMD系列,主機板版的的晶片是A88X晶片,CPU與主機板資訊如下圖。 支援M.2 NGFF垂直插槽並支援22110, 2280, 2260以及2242固定鎖孔位置,依不同尺寸SSD輕鬆鎖定。
若沒有特價,物廉價美的PCIe 3.0 NVMe SSD還是較划算,不過筆者較喜歡嘗鮮,買個有PCIe 4.0的外表,卻是PCIe 3.0的速度也甘之如飴,如一堆人拿蘋果手機那種品牌感受一樣,哈哈。 因此各位購買M.2 SSD的時候,也需要先看清楚自己的主板支持什麼尺寸的M.2模組。 M.2接口最主要有以下幾個優點:支持更高的速率,潛力大;相對PCI-Emini card,節約20%的PCB空間,節省15%的連接器高度,更小巧玲瓏;支持PCI-E3.0,USB3.0和SATA3.0三種當前主流標準,接口更“全能”。 PCIe接口的SSD一直是高性能的代名詞,雖然其接口標準和M.2 PCIe SSD一樣,但更大的pcb板能讓PCIe SSD容量更大,更適合企業級消費者。
但前文有提到, PCIex2 M.2 SSD 亦採用相同之 B+M key 腳位。 如此我們就不能斷言 B+M key 型式之 M.2 SSD,其硬體介面必然為 SATA。 但因 PCIex2 之 M.2 SSD 並非主流,以此整體而言,絕大部分 B+M key 型式之 M.2 SSD 多為 SATA 介面。 M.2 原先被稱為 NGFF(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字面意義為次世代硬體規範)。 而 NGFF 於其原生定義中,廣泛涵蓋了 PCIe、SATA 以及 USB 等硬體介面之各類裝置。 亦即,一件原本為標準 PCIe 或 SATA 或 USB 介面之裝置,可依循 NGFF 之外型尺寸規範及腳位定義,來加以重行設計,以此化身為一 M.2 型式之同款裝置。
m.2nvme: EVO Plus NVMe M.2 固態硬碟 2TB
以實例來說,我們因為防呆鍵位的限制,而無法將 M.2 Wi-Fi 網卡硬塞到 M.2 SSD 的插槽之中。 使用過SSD固態硬碟就回不去了,因為傲人的讀取速度讓人難以忘懷,然而速度永遠不嫌慢,M.2 PCIe的固態硬碟又重新定義了傳統SSD的效能速度。 目前市面上的主機板都會有M.2插槽,M.2介面的SSD硬碟有PCIe NVMe 及 SATA3兩種規格,且PCIe又有3.0與4.0的協議差異,但你知道 M.2 PCIe的固態硬碟價格落差甚大,其中學問不少,如何選擇 M.2 NVMe PCIe SSD 固態硬碟是個課題,筆者就來說明自己購入的想法。 誠然目前 M.2 在普及化階段因應舊有較慢速之規格,而讓消費者產生選購上之困擾。 但伴隨著技術之世代更新(300系列晶片組主機板之問世,以及 PCIex4/NVMe SSD 形成主流化),許多特殊之例外規則將逐漸被留存於歷史之中。
- 所以為了減少磨損並延長 SSD 的壽命,大多數的廠商已使用一些演算法,就是將寫入與刪除的動作平均分攤到各個區塊上,這樣可以避免某區塊過度頻繁而導致壽終正寢,不過再好的演算法還是比不上實質的硬體條件,SLC/MLC不容易買到,且價格昂貴,QLC寫入次壽命短,TCL可說是不錯的折衷選擇,購入SSD前一定看閃存的類型,因牽涉到寫入次數的壽命問題,不可忽視。
- WD 黑標遵循NVMe協定,符合NVMe 1.2標準,當然有一定的效能優異,除了隨機讀寫速度大幅提升,其實筆者較青睞的是可以在同一時間接受多核處理器的命令,可想而知對多工作業處理如虎添翼,在相信玩遊戲或超頻一定可以遊刃有餘。
- 想不到的是,嘗過甜頭的廠家開始把這一接口推廣到其他領域,M.2接口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迅速普及了下來,下一步便是高性能的NVMe M.2 SSD普及了。
- 魔術師軟體不僅擁有友好的用戶體驗設計介面,還可以提供個性化的零件檢查以及針對個人用戶的附加設定功能。
- 比如說M.2接口的SSD體積要比2.5寸或者3.5英寸的SSD小得多,同時也可以通過PCIe通道直接與CPU相互連接,來獲得充裕的帶寬,從而大幅提升SSD的性能。
- 而目前持有前一世代設備之使用者們,亦可以參考以上列表歸納之建議,來選擇適用於自身設備之產品。
- 目前普及在市的各類 3C 產品中,支援 M.2 SSD 之插槽共計有兩種類型:B key(另稱socket 2)以及 M key(另稱socket 3)。
- 面向PCIe SSD產品的NVMe標準能有效降低控制器和軟件接口部分的延遲,最主要是能讓SSD走PCI-E通道直連CPU,有效降低了數據延遲,其次,NVMe精簡了調用方式,AHCI每條命令則需要讀取4次寄存器,一共會消耗8000次CPU循環,從而造成2.5μs的延遲,而NVMe執行命令時則不需要讀取寄存器。
當 M Key 插槽出現於轉接卡上時,囿於裝置之生產成本以及考量市場需求,極其大部分僅支援 PCIe 介面。 儘管有使用 AHCI 而非 AHCI 的 SATA、PCIe 插槽和 M.2 的 SSD,但 U.2 是專用於 NVMe 協定的外觀尺寸規格。 NVMe (非揮發性記憶體通訊協定) 是一種驅動 PCIe 介面固態硬碟的通訊協定。 M.2 nvme是支持Nvme協議的高速SSD,走的是PCle通道,速度超級快。
m.2nvme: EQ M.2 轉 PCIE 轉接卡
NVMe 是專為 SSD 所設計,因此它已成為資料中心伺服器,以及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甚至是次世代遊戲機等客戶端設備中的新產業標準。 承上,由於原有 PCIe、SATA 或 USB 之裝置皆可以轉設計為 M.2 之型式,以此 M.2 其並非專屬於 SSD 之格式規範。 其他諸如 Wi-Fi/Bluetooth、GPS 或 NFC 介面卡等,目前皆已有 M.2 格式之產品。 而這些裝置原先多屬於 USB m.2nvme 介面,若依循 M.2/NGFF 之設計規範,其金手指防呆鍵位與 M.2 SSD m.2nvme2025 將會有著顯著之不同(彼等主要採用 A/E key)。 整體而言,不同的金手指防呆位置,可讓消費者於安裝使用 M.2 裝置時,可獲得最低程度之依循法則。
- (圖片來源:自行拍攝)和目前大規模使用的SATA接口硬盤相比,M.2接口硬盤的優勢在於性能和體積。
- 以下的圖解資訊將協助您瞭解,如何從各種類型的 SSD 中,分辨出所有不同的外觀尺寸和協定,以及效能上的差異。
- 此外,考量到 PCIe/SATA/USB 等不同介面之裝置,各自之腳位訊號與電氣特性皆存在著極大差異。
- 使用PCie轉接卡與M.2 PCIe SSD組合,需要注意主機板支援PCie的規格,例如筆者使用A88X晶片的MSI主機板,其PCIet插槽並非全部都支援PCIe 3.0 x4,所以組裝是要注意別插入PCIe 2.0 的插槽,還有M.2 PCIe SSD的溫度都不低,沒有加裝散熱鰭片也沒有大量運作就45度,可見當初挑選有附散熱鰭片的轉接卡是明智的選擇。
- 而隨之而來的,便是主板硬盤接口的變革,傳統的SATA接口限制了SSD的發揮,爲此人們發展出了各種更高效的傳輸接口,其中就有現在十分流行的M.2接口。
U.2正規學名其實是叫SF-8639接口,接口的設計思路與SATA-E一樣,即儘可能利用現有的物理接口,但增加了更多的協議支持就像NVMe,帶寬也從PCI-E x2增加到了PCI-E x4,可以說U.2纔是纔是SATAe的終極版本。 而傳統的AHCI標準一直是以高延遲的HDD爲標準設定的,想配合性能突飛猛進的SSD早已有心無力。 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更懂SSD,基於閃存特點開發的接口標準,於是,NVMe接口標準便誕生了。 M.2 B key 出現於筆記型主板上之機率較桌上型主板要來得高,而目前所有主板(包含筆電)上內建之 M.2 B key 插槽皆僅支援 SATA 介面。 對於 B key 插槽而言,B+M key 之 SSD 可以順利插入,而 M key 腳位之 SSD 則無法順利安裝。 以下的圖解資訊將協助您瞭解,如何從各種類型的 SSD 中,分辨出所有不同的外觀尺寸和協定,以及效能上的差異。
m.2nvme: 三星管理魔術師
猜對了一半,其實支持NVMe標準的接口,並不止M.2一個,還有更爲純粹的PCIe接口和非常小衆的U.2接口,我們先來講講這個U.2接口,看看他爲什麼不能成爲主流。 小的接口帶寬不夠,性能不足,帶寬夠的,接口又太大了,人們開始意識到,想要實現帶寬夠大,通用性夠好的接口,必須在根源改變,不能再抱着SATA接口和AHCI標準小修小補了。 但是我們並沒能看到SATA-Express成爲現在的主流接口,究其原因,一是SATA-Express太佔主板空間,有網友甚至稱其開歷史的倒車,夢迴IDE時代,影響了其在移動平臺的通用性,二是對比他的競爭對手,在帶寬上並無優勢,實在雞肋。 而隨之而來的,便是主板硬盤接口的變革,傳統的SATA接口限制了SSD的發揮,爲此人們發展出了各種更高效的傳輸接口,其中就有現在十分流行的M.2接口。 註:使用 NVMe 裝置作為主開機磁區時,主機板必須設定為 UEFI 開機,並關閉 legacy 開機模式。
m.2nvme: 何謂 NVMe SSD 技術?
註:由網路上可尋求之經驗文件可知,使用者亦可以透過特殊工具程式來 DIY 內含 NVMe 模組之 BIOS。 而令消費者困擾的第一道關卡是,對應以上插槽之 M.2 SSD,其腳位並非一個蘿蔔一個坑的 B key 與 M key,而是具有兩個防呆缺口的 B+M key 型式,以及僅有一個缺口的 M key 型式。 可以說M.2接口的出現讓存儲設備的發展再一次達到了新的高度,至少PCIe帶寬足夠,那麼SSD的的速度就能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M.2接口,是Intel推出的一種替代MSATA新的接口規範,而英特爾也率先在超極本上採用M.2接口,從而降低了超極本的體積,而在以前這種新的接口規範被叫做NGFF,顯然還是如今的M.2接口更加上口和容易記憶。 機器效能與環境或多或少都會影響測試的值,CrystalDiskMark則循序讀寫分別為1128 MB/s與705 MB/s,感覺讀取的部分與官方的讀2050M落差不少,4K達讀取 35.19MB/s、寫入 90.14MB/s。 提供散熱鰭片降低PCIe SSD操作溫度,基板上提供多個散熱用的固定鎖孔方便你調整最佳位置,由於筆者尚未過鑑賞期,暫時不撕下貼紙與鎖上散熱鰭片。
m.2nvme: 產品與服務
2006年當三星發佈第一款民用SSD開始,誰也沒想到這個性能怪物僅僅用10年便顛覆了HDD在存儲界長達60年之久的統治霸權,並且愈發有取而代之的趨勢,如今,電腦裏不裝個SSD總覺得哪裏不正常。
m.2nvme: 主流 M.2 SSD 列表──PCIe一族
不同的主控之間能力相差非常大,在數據處理能力、算法,對閃存芯片的讀取寫入控制上會有非常大的不同,直接會導致固態硬盤產品在性能上差距高達數十倍。 970 EVO Plus 透過 M.2 外型可容納高達 2TB 的容量,有效擴展儲存容量,為其他零件節省了空間。 WD 黑標遵循NVMe協定,符合NVMe 1.2標準,當然有一定的效能優異,除了隨機讀寫速度大幅提升,其實筆者較青睞的是可以在同一時間接受多核處理器的命令,可想而知對多工作業處理如虎添翼,在相信玩遊戲或超頻一定可以遊刃有餘。
m.2nvme: 不同插槽類型所支援硬體介面之整理
作爲SATA接口的的延續,SATA3.0接口相對於各種新生接口而言技術成熟可靠,兼容設備多,普及程度高,且6Gbps的對於普通2.5英寸SSD堪稱夠用,自然而然SATA 3.0接口也就成爲主板上必備的接口了。 我們把時間倒回到2009年,那時候菊花只是說一種花,醉了也僅僅代表喝多了,在大家忙於偷菜的時候,串行ATA國際組織(SATA-IO)正式發佈了新版規範“SATA Revision 3.0”,同時向下兼容舊版規範,理論最高傳輸帶寬從3Gbps翻倍到6Gbps。 其實,從SATA到M.2,還有非常多的接口,被淹沒在科技發展的潮流中,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談談,M.2接口憑什麼在新接口中突圍而出成爲主流,M.2接口的SSD是否就一定好。
m.2nvme: 效能再升級
伴隨著固態硬碟的逐漸普及,以及初代 M.2 PCIe SSD 曾因價格定位到達甜蜜點,得以其高性能價格比而襲捲市場之故,傳統 SATA 介面於頻寬上逐漸顯露其捉襟見肘之態勢。在各種因素之交互作用之下,M.2 SSD 遂成為市場之新風潮。 然而關於 M.2 SSD 其規格型式(至少有兩種主流介面型式,以及與其相關的兩種不同插槽類型,而其中一種插槽尚有三種不同之 介面/協定 相容性),卻成為令消費者困擾不已之難題。 在此我們特別以專文來介紹 M.2 SSD 其規格與相容性之相關知識,如此讓消費者於採買時,可擁有更明確之選購資訊。 它在儲存介面和搭載高速 PCIe 插槽的系統 CPU 之間進行傳輸,不受儲存裝置的外觀尺寸與規格限制。 與使用傳統AHCI (進階主機控制器介面) 協定的 SATA SSD 相比,採用 NVMe 協定可以縮短輸入/輸出作業的啟動時間、增加資料傳輸量,並加快完成速度。
WD BLACK 256GB是屬單面顆粒,背面沒有任何東西,即使是 512GB也是一樣單面,可見256GB與512GB使用的顆粒容量應該不相同。 但通用性方面不及M.2接口靈活,所以本質一樣的M.2 PCIe SSD和PCIe SSD在產品定位上開始分道揚鑣了,M.2 PCIe SSD面向大衆主流消費者,PCIe SSD則面向更高端的用戶比如企業用戶。 NVMe標準,全稱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非易失性存儲器標準),是使用PCI-E通道的SSD一種規範,最早在2007年的Intel開發者論壇上已被提出,並在同年由Intel領銜成立了NVMHCI工作組。 同時小尺寸帶來價格的昂貴,加上當時SSD發展尚未成熟,容量價格比低,大多數消費者對其並不買賬,最重要的是mSATA接口的SSD始終潛力有限,各大廠家很快又放棄了推廣這一接口,開始尋找其他出路。
m.2nvme: 舊電腦也能使用 M.2 PCIe 3.0 x4 NVMe SSD 固態硬碟
970 EVO Plus 憑藉其三星新一代 V-NAND 技術和三星可信賴的品質為消費者提供耐用效能。 而鎧俠EXCERIA NVMe RC10 SSD就是一款採用M.2接口的NVMe SSD,不少人對於鎧俠這個名字會感到陌生,實際上,鎧俠是由閃存領域老牌企業之一的東芝存儲改名而來。 鎧俠RC10採用了M.2 2280外形設計,身材纖細,可以直接接入主板,適用更多的使用場景,即使是一些輕薄型筆記本,也能輕鬆安裝,進行升級,提升性能。 官方標稱,鎧俠RC10可以達到1700MB/s的讀取速度,250GB版本達到1200MB/s的寫入速度,500GB和1000GB則達到1600MB/s的寫入速度,並帶來150萬小時的平均無故障時間。
m.2nvme: 規格明細
目前普及在市的各類 3C 產品中,支援 M.2 SSD 之插槽共計有兩種類型:B key(另稱socket 2)以及 M key(另稱socket 3)。 如下圖所示,B key 之防呆鍵位位於面對插槽方面之左方,M key 則偏於右方。 不同類型之插槽其短邊接腳數量有所差異(B key 短邊為 6 pin,M key 為 5 pin),以此若使用者翻面插入時,將會有所阻礙。 970 EVO Plus 讀/寫速度高達3,500/3,300 MB/s,與 970 EVO 相比快了53%。 其可大幅提升 NAND 效能和 V-NAND 技術、優化的韌體、經過驗證的三星內部控制器,以及智慧 TurboWrite 技術,保證了速度的大跳躍。
m.2nvme: 一分錢一分貨,如何選擇 M.2 NVMe PCIe SSD 固態硬碟
M.2介面的尺寸目前不少,筆者不是專家,只知到用Type xxyy的方式表示(單位為毫米),xx表示寬度,yy表示長度。 例如WD 黑標 BLACK 256GB 是Type 2282,表示其寬度22mm,長度82mm,目前在賣場常看到的M.2 SSD常見的Type有2242、2260、2280三種,AWD-DT-129A轉接卡都支援。 有PCI Express 3.0 x4介面插槽(向下相容PCIe Gen2),訊號轉接傳輸無需安裝硬體驅動程式,亦無軟硬體相容性問題。 PNY CS2140雖然是PCIe 4.0,但速度只有PCIe 3.0等級,原則上沒必要多花錢買到PCIe 4.0的等級,只不過剛好遇到特價購入而已。 背面有詳細的規格說明,看到標註產地臺灣總是特別親切,搭著PCIe 4.0的外衣,速度僅能達到PCIe 3.0的頂標,筆者特價時購買,若價格調回就不建議(個人見解)。 所以為了減少磨損並延長 SSD 的壽命,大多數的廠商已使用一些演算法,就是將寫入與刪除的動作平均分攤到各個區塊上,這樣可以避免某區塊過度頻繁而導致壽終正寢,不過再好的演算法還是比不上實質的硬體條件,SLC/MLC不容易買到,且價格昂貴,QLC寫入次壽命短,TCL可說是不錯的折衷選擇,購入SSD前一定看閃存的類型,因牽涉到寫入次數的壽命問題,不可忽視。
m.2nvme: 選擇儲存容量
(圖片來源:自行拍攝)和目前大規模使用的SATA接口硬盤相比,M.2接口硬盤的優勢在於性能和體積。 比如說M.2接口的SSD體積要比2.5寸或者3.5英寸的SSD小得多,同時也可以通過PCIe通道直接與CPU相互連接,來獲得充裕的帶寬,從而大幅提升SSD的性能。 在2012年的IDF上,Intel提出將開始大力推廣NGFF技術標準的SSD,主要用於超極本平臺,進一步減少超極本厚度同時提高傳輸速度,取代mSATA。 想不到的是,嘗過甜頭的廠家開始把這一接口推廣到其他領域,M.2接口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迅速普及了下來,下一步便是高性能的NVMe M.2 SSD普及了。
直接插上去抓不到,需要更新BIOS,推測是AMD的修正了AGESA的偵測順序,或者MSI有所調整,總之更新到新版就能直接抓到了。 PNY CS2140 採用新一代PCIe Gen4x4傳輸協議,適合遊戲玩家/創作者/商務升級,150萬小時平均無故障時間和5年的有限保固。 當初SSD問世給HDD用戶帶來極大的震撼,日常體驗得到飛躍的提升,但這次NVMe M.2 SSD相比於SATA SSD,在日常使用中其實並不會感受到明顯的差異,換句話講對於大多數日常應用普通的SSD不會是瓶頸。 特別要注意的是M.2的連接器共有三種Socket,(Socket1、2、3),其中Socket1全部採用焊接方式且僅適用於1216,2226和3026尺寸,並不常見。 在M.2模組尺寸方面,M.2規範1.0共定義了11種尺寸的模組/卡,但主流SSD尺寸只2242、2260、2280三種規格,命名也是按照模組的尺寸命名的,舉個例子,M.2 2242,22是寬度22mm,42是長度42mm。 如今在高端SSD價格居高不下,SSD並不能完全取代HDD的的情況下,相信SATA 3.0接口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裏依然會是主流。
970 EVO Plus 採用三星新一代 V-NAND 技術和零件優化,速度比 970 EVO 更快,可發揮 NVMe 介面的巨大淺力,實現比 970 EVO 更好的計算效能。 簡單說,M.2介面的固態硬碟有SATA SSD與PCIe SSD之分,M.2 SATA SSD速度與傳統STAT3介面的SSD差異不大,重點要挑M.2的PCIe SSD,所以挨踢路人甲買的是WD 黑標 BLACK 256GB M.2 的 PCIe 規格,有著PCle Gen3x4高速介面與最新NVMe標準。 採用Phison PS5019-E19控制器,28nm製程不支援獨立快取,支援PCIe Gen4x4傳輸介面,DRAMless 無緩衝記憶體的設計,但可利用 Host Memory Buffer 使用系統主記憶體作為緩衝,這種方式可以降低成本,價格會漂亮些。 面向PCIe SSD產品的NVMe標準能有效降低控制器和軟件接口部分的延遲,最主要是能讓SSD走PCI-E通道直連CPU,有效降低了數據延遲,其次,NVMe精簡了調用方式,AHCI每條命令則需要讀取4次寄存器,一共會消耗8000次CPU循環,從而造成2.5μs的延遲,而NVMe執行命令時則不需要讀取寄存器。 註:筆記型電腦之實際 M.2 SSD 硬體介面相容性,將依各原廠之設計而有所差異,建議先與原廠取得技術支援後,再行選購安裝。
m.2nvme: M.2 PCIe SSD 之衍生問題:NVMe 與 AHCI 支援
有不少消費者在選購 PCIe/NVMe 之 m.2nvme SSD 之後,尚且會產生一衍生性之困擾:剛剛安裝好之 M.2 PCIe/NVMe SSD 雖可以正常動作,但僅能夠當作資料碟(俗稱之 D 碟),而無法安裝主開機磁區。 此一無法開機之問題主要發生於第四代 Core™ 處理器(或更早期)之主機板之上。 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主機板之 BIOS 缺乏對於 NVMe 協定之支援,而這必須透過主機板製造商釋出內含 NVMe 模組之 BIOS 來加以克服 。
m.2nvme: 服務資訊
上文已說明瞭 M.2 可以涵蓋原本 PCIe、SATA 或 USB 之裝置,而 SSD 原本採用硬體介面的不同(PCIe 或 SATA),形成了 M.2 SSD 安裝後無法相容運作之主因。 我們在此整理出市面上流通之 M.2 PCIe m.2nvme SSD 以及 M.2 SATA SSD,來加以歸納探討。 設立了可持續效能的新標準,高達 1,200 TBW 或5年有限保固,保證了產品的持久效能。
比如同為 M.2 SSD 的各項產品,對消費者而言就存在著不少相容性之疑慮。 為此,我們將針對 M.2 SSD 其硬體介面與傳輸協定上不同之處,來進行說明。 此外,本文將進一步地整理出 M.2 插槽於不同設備(主機板、筆記型電腦,以及擴充介面卡)中之相容性分野,讓使用者可以透過歸納整理之結果,來獲得更多協助。 使用PCie轉接卡與M.2 PCIe SSD組合,需要注意主機板支援PCie的規格,例如筆者使用A88X晶片的MSI主機板,其PCIet插槽並非全部都支援PCIe 3.0 x4,所以組裝是要注意別插入PCIe 2.0 的插槽,還有M.2 PCIe SSD的溫度都不低,沒有加裝散熱鰭片也沒有大量運作就45度,可見當初挑選有附散熱鰭片的轉接卡是明智的選擇。
m.2nvme: 不同插槽類型所支援硬體介面之整理
以PNY CS2140為例,PCIe 4.0×4規格僅PCIe 3.0頂標速度,就算筆者的主機板有支援PCIe 4.0也沒用。 此外,考量到 PCIe/SATA/USB 等不同介面之裝置,各自之腳位訊號與電氣特性皆存在著極大差異。 M.2/NGFF 為此定義了多組的插槽防呆位置(或稱防呆鍵位,目前存在於實體產品之型式計有 A/B/E/M key),來避免不同硬體介面裝置因位腳座尺寸相近,而產生混插或誤插之情事,最後導致不正常運作或損壞之困擾。 而若消費者於四代主機板上安裝較舊規格之 PCIe/AHCI 之 M.2 SSD 時,則因主機板皆已支援 AHCI 協定,以此不會遭遇到無法做為系統碟之問題。 此外,有部分廠商生產之 M.2 PCIe/NVMe SSD 自帶有 legacy option rom(如Plextor M8Pe系列),此自帶之 BIOS 亦可讓該產品於不支援 NVMe 之主機板上做為系統碟來使用。
(圖片來源:自行拍攝)事實上除了M.2的SSD之外,包括筆記本中的部分網卡也採用了M.2接口,例如千兆、萬兆網卡,它們需要極高的帶寬,傳統的接口自然滿足不了,於是M.2接口便成爲了這些設備的香餑餑。 或許我們將會看到採用基於M.2接口的顯卡乃至於聲卡,只要用戶有需求,這些產品就會應運而生。 採用M.2設計,相當適合輕巧桌上型或小型高效能PC,M.2 的SSD主要有PCIe與SATA等協定之分,PCIe SSD 其腳位型式皆為 M Key,如下圖一個缺口的型式。 追求速度永遠是無止境的,M.2介面的SSD硬碟有PCIe NVMe 及 SATA3 兩種規格,老實說SATA3已過時,且到了捉襟見肘地步,PCIe NVMe纔是王道,PCIe的版本牽涉到匯流排的效能, 一般來說,PCIe Gen3.0 x 4 的理論速度最大到3.94 GB/s,想要突破就得買PCIe Gen4.0 x 4的SSD(最高理論可達7.78GB/s),無庸置疑,PCIe 4.0絕對是未來SSD的主要戰場。 回歸到SSD的本質與自己的需求來選擇的,瞭解SSD的基本技術是無庸置疑的,介面的選擇的確影響速度的主要判斷,早期的主機板至少都會有SATA3介面,新的主機板也都支援新的PCIe NVMe M.2介面,SATA3的讀寫速度頂多500多Mb/s,M.2 PCIe SSD機種則高傳輸速度至少 2000MB/s 起跳,輕鬆可超越 3000MB/s 不是難事,足足是 SATA 6GB/s 的數倍。 MSATA是SATA協會開發的mini-SATA接口控制器的產品規範,控制器可以讓SATA技術整合在小尺寸的裝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