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6大優勢2025!(小編推薦)

計有文、理、工、管理、海洋科學、社會科學等6個學院,含21個學系、35個碩士班、16個碩士在職專班、25個博士班,另設5個碩士學位學程及2個博士學位學程。 目前學生9,300餘人,研究生佔總學生人數51%,專任教師478人,助理教授以上師資佔98%,為南臺灣學術、文化、人才培育及產業發展之重鎮。 本校東毗壽山,西臨臺灣海峽,南通高雄港,北跨柴山,青年學子終年接受海洋精神啟發與洗禮,孕育出追求真理正義的校風,塑造出民主自由的學風。 運營天琴中心(國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南海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精準醫學科學中心、中子譜儀等重大科研平臺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羣。

1949年(民國38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廣東戰役。 13日,中華民國政府自廣州緊急疏散至重慶,部分國立中山大學師生員工隨同政府轉移,後輾轉至臺灣,成為1980年(民國69年)國立中山大學在臺復校的重要推動者。 建校之後,中山大學在發展歷程中曾多次合併、吸收其他高校或院系,並析出眾多院系合併組建了今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 中山大學2025 1952年併入的私立嶺南大學和2001年併入的中山醫科大學,是當前中山大學的最主要的源流高校。 關於中山大學主體部分以及其源流高校的具體沿革,請參見中山大學校史#沿革。

中山大學: 活動競賽

珠海校區位於珠海市唐家灣鎮,佔地3.571平方公里,由中山大學和珠海市人民政府於1999年9月合作建設,現主要發展中山大學的「深空、深海、深地、核科學」等學科羣。 中山大學在珠海市還擁有「中大金融中心」一幢,目前尚處於建設中,位於橫琴匯通三路,由中山大學附屬公司發展。 2000年9月,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在珠海市唐家灣建成;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併,原中山醫科大學校址成爲中山大學的廣州校區北校園;2004年9月,中山大學在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大學城的新校園落成,成爲該校廣州校區東校園。 至此,中山大學由單一校園發展爲多個校園,傳統校區康樂園也因此改名爲廣州校區南校園。 時逢中國北方戰事頻繁,軍閥混戰,一批優秀教授紛紛南下。

而位於華南的廣州則相對安寧,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國立中山大學開始出現一個教學與科研的繁榮時期。 其中,文史科的加強最爲明顯,除去原有教授,又相繼來了許壽裳、孫伏園、孫福熙、何思敬、江紹原、顧頡剛、羅常培、劉奇峯、俞平伯、趙元任、楊振聲等人。 傅斯年任哲學系主任兼文史科主任,孫伏園任史學系主任。 國立廣東大學更名後,戴傳賢爲國立中山大學首任校長,時逢戴傳賢患病,暫由教育家經亨頤代職。 此時,國立中山大學已經成爲中華民國國內具有相當規模的綜合性大學,各學院建設也力圖規範化。

中山大學: 半導體學院大師講座 雷科董座鄭再興談創業歷程與SMT產業

理科一度改稱自然科學科,仍設數理化、生物、地質五系,後數學系改爲算學天文系,增加天文課程,籌建天文臺,並成立了心理學研究所。 1926年(民國15年)7月17日,國立廣東大學正式更名爲國立中山大學。 10月,國立中山大學改組,撤消工業部,交回廣東省教育廳辦理,重新設校,任丘琛爲校長。

  • 4月,祕書處開始出版不定期雜誌《學藝叢刊》,進行學術文藝討論、社會改造研究、世界潮流批評、東西方名著介紹等。
  • 1952年後下葬的有中國經濟史專家梁方仲教授之父;嶺南畫派著名畫家陳樹人的女兒陳美魂;中國文學史專家王起教授夫人徐碧霞、續弦薑海燕;中山大學原副校長夏書章教授兒子夏紀善以及中山大學原副校長胡守為的先人等。
  • 1924年(民國13年)11月12日,國立廣東大學正式成立,以鄒魯爲校長。
  • 原中國文學系改爲中國語言文學系,英國文學系改爲英國語言文學系,史學、哲學、教育學仍沿用舊式,與前兩者合稱爲國立中山大學文史學科。
  • 其中,秋、春兩個學期各爲十八週,夏季學期爲四周半,寒暑假不變;新生軍訓安排在夏季學期。

1980年代以前,西區還較為荒涼,墓地與家屬區相連,面積較現在稍大。 1980年代,西區開始建設,幾十個墓地被遷到新墓園。 此校址舊時爲廣東貢院,廢除科舉之後改建爲兩廣師範學堂,後更名爲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

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40 週年校慶聯合餐會

中山大學的直接前身,是時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孫中山於1924年(民國13年)在廣州創立的國立廣東大學,該校由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政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三所學校合併而成。 該校使用原國立中山大學的校訓、校歌,也長期在自述校史中申明本校爲1924年成立的國立廣東大學及隨後廣州的國立中山大學的延續。 中山大學2025 然而,該復校敘述該校現已經罕爲採用,且該校建立以來一直以1980年爲校齡計算之起點,未曾舉行過囊括廣州時期校齡的週年校慶,而校徽、校旗與主要行政教研人員亦皆未繼承廣州的原國立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 校友動態

此外,中山大學也擁有規模龐大的醫院體系,現有十家直屬附屬醫院和多家非直屬附屬醫院。 ,是一所中國大陸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珠海市和深圳市,直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由教育部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 有鑒於臺灣之國家社會長遠發展長期受全球政治經濟情勢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於2001年設立『政治經濟系』。

中山大學: 活動公告

另外為求整合學術研究及配合臺南及高雄科學園區的成立,本院設有以研究為導向之整合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推展中心」,以配合產業界合作研發與技術諮詢服務,落實中山大學在南部地區所肩負的責任與義務。 並有跨院一級研究中心「智慧操控水下載具平臺技術研發學研中心」,及任務編組之尖端技術開發中心:南區促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新興污染物研究中心、雲端運算研究中心。 陳濟棠主粵時依循孫中山遺願,西南政務委員會於1931年確定開展工程,分三期歷時六年完工,利用五山官地和石牌鄉的地皮建築,時與石牌村還有補償協議。

中山大學: 活動花絮 | Gallery

中山大學墓園:現位於蒲園區北海崗(674號北面),佔地約3畝,原為嶺南大學墓園,現有墳墓274個(包括獨葬及合葬),所葬人士有教授、教士、學生、工人甚至是無名人士,大部分為嶺南大學師生員工。 中山大學 1952年後下葬的有中國經濟史專家梁方仲教授之父;嶺南畫派著名畫家陳樹人的女兒陳美魂;中國文學史專家王起教授夫人徐碧霞、續弦薑海燕;中山大學原副校長夏書章教授兒子夏紀善以及中山大學原副校長胡守為的先人等。 墳場內有中式墳穴,也有基督教或天主教墓葬,墓碑或墓身多有十字架標誌,但很多標記均在文革時遭毀壞,但至今仍可見昔日痕跡。

中山大學: 研究

民國13年國父孫中山先生,為培育建設現代化國家所需之人才,將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合併組成國立廣東大學,並訂頒「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作為校訓。 中山大學2025 民國15年為紀念中山先生,國立廣東大學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政府遷臺後,因應社會對高等教育需求,民國68年於高雄西子灣設置國立中山大學籌備處,翌年7月正式建校,以國父誕辰11月12日為校慶。 本校在臺建校後,歷經李煥校長、趙金祁校長、林基源校長、劉維琪校長、張宗仁校長及現任楊弘敦校長之經營擘劃,發展至今已成為我國具規模之研究型大學。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WWW2

原中山大學的工、農、醫、師等學院分別與私立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及其他院校相關學科學院合併爲四所專門學院。 原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的文理學院合併組建爲新的中山大學,並將原廣東及中南地區部分高校的有關系科調入,由原來的文法理工農醫師7學院和1個研究院共31個學系的多科性綜合大學拆分重組爲只有文理雙科的綜合大學。 學校僅設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8個系,全面按照蘇聯模式建立教學體系,以教研室(組)爲教師活動的基礎。 截止至2019年9月,中山大學現有全校專任教師4028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655人、副高職稱1643人;研究生導師 5857人(含兼職導師),其中博士生導師2687 人。 同時,中山大學校址也由當時廣州東北郊的五山鎮遷至私立嶺南大學原址康樂園(現爲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私立嶺南大學被調入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 大學之道

最常見的作法是使用Ftp軟體,將完成的網頁檔案上傳,只要在Ftp軟體中,設定好站務管理者分配給您的帳號和密碼,連線進入帳號後,將檔案上傳到您建好的目錄就可以了。 ※近期在進行www2的 更新及清查廢棄帳號作業,為了更新網站管理者的資料以及確保網頁使用權,若發現原帳號密碼無法登入, 請確定該帳號是否填過申請單。 若尚未填寫申請單請下載填寫後拿到圖資處智慧營運組; 已完成登記的網頁維護者,若有任何問題請撥分機 2513 向林先生詢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90年代後不再以官方形式使用此稱謂。 行政區劃和學校信息以1990年為準,當時尚無重慶直轄市。

中山大學: 國立廣東大學時期

1924年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與其他兩所高校合併組建國立廣東大學之後,該址成爲國立廣東大學校址。 由於多所以中山大學爲名的學校皆為列寧式黨國所創,在建校時均以爲國家革命和建設培養專門人才爲目標,對學生進行基於社會主義特徵的黨化教育(partification of education),美國華裔歷史學家葉文心將這種模式概括爲「中山大學模式」。 2005年5月,中山大學與廣東東寶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創辦獨立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校址在廣州市天河區和東莞市麻涌鎮;2006年10月,與廣東珠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創辦獨立學院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校址在廣州市從化區。 經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分別於2020年12月和2021年2月脫離中山大學,轉設爲廣州新華學院和廣州南方學院。 在廣州尚未淪陷之前,國立中山大學就已經屢遭日本飛機轟炸。

中山大學: 臺灣文化週 ── 原住民海洋文化展

1949年11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接管委員會正式接管國立中山大學;1950年9月9日,國立中山大學去掉校名中的「國立」二字僅直稱爲中山大學。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原中山大學被拆分,眾多院系被析出獨立建校或併入他校,僅餘文理院系與私立嶺南大學、華南聯合大學等院校的文理院系合併組建新的中山大學,並將校址遷至原嶺南大學的校園康樂園。 2001年,中山大學與曾經析出的中山醫科大學合併,成爲現在的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首開全國風氣,創建政治經濟學系,以為臺灣培養熟稔政經運作原理與世界政經脈動、具備寬廣全球視野與優質民主品格之優秀人才。

因此,其復校之名實,相較於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等校,仍有待商榷。 2018年共獲得31億元科研經費,位列全國高校第六位。 2019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年度項目立項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立項數位居全國第二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受理期獲資助項目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二位。 截止至2019年底,中山大學有19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入選學科領域數量僅次於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並列國內高校第3位。 其中有15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 在第四輪全國學科水平評估中,學校50個學科參評,A類學科數(A+、A、A-)14個。

中山大學的醫學教學與研究在日後享有盛譽,「中山醫」的聲望就是在該時期奠定的。 6月9日,孫中山以大元帥令任命鄒魯爲校長,令「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政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合併升格為國立廣東大學。 學校於9月19日開始上課,11月11日補行成立典禮,孫中山親臨典禮現場講話,並題寫校訓。 行政院召集相關部會鬆綁法規並制訂「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以補足臺灣重點產業發展所需科技人才缺口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 西校門位於當時的長江路及崑崙南路之間,是區國良、林仁椿先生捐資興建。 與南校門一樣,西門也內用鋼筋三合土(混凝土),外砌花岡白石。

中山大學: 學生信箱登入

此外,原計劃在中州大學基礎上組建國立第五中山大學,但1927年7月建校時正式定名爲河南省立中山大學,1930年9月改名爲「省立河南大學」,今河南大學前身。 「中大」在中國大陸通常指中山大學;在香港則指香港中文大學;而在臺灣復校的國立中央大學也將「中大」註冊爲其商標。 在不引起混淆的前提下,也有人會將中山大學簡稱爲「中山」。 現在位於廣州校區南校園的孫中山銅像是中山先生的日本好友梅屋莊吉所贈。 中山大學 於1931年1月14日運抵天字碼頭,中大師生到碼頭將其運至石牌校園的農場暫置。 在1933年11月11日國立中大建校9週年時,在石牌舉行孫中山銅像揭幕暨新校奠基典禮。

中山大學: 臺灣文化週 ── 校慶快閃原住民音樂演奏

透過校園數位典藏資料庫的建立,將各種不同特徵的資料,賦予知識脈絡,提供中山師生認識以前的校園故事,並喚起校友當年於中山求學時的情感連結,完整保存與展示屬於中山人共同的記憶。 柯麟、梁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鍾世藩、毛文書、陳國禎等醫學專家曾在中山醫科大學任教。 馮乃超、梁未聞、龍潛、李嘉人、崔金錫、楊毅、黃煥秋、張幼峯、黃水生、許學強、李延保、鄭德濤、陳春聲等人在1949年之後曾先後擔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一職或其他類似職務。 當時一批來自北京的紅衛兵,認爲孫是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極力要推倒其銅像。 Google Meet是視訊會議軟體,適合進行報告。 如要進行試卷測試或繳交作業,建議使用Google Classroom(無預設名單,需自行建立班級名單)透過Google表單進行測驗,參考教學。

本:辦學層次爲本科的高校;職本:辦學層次爲職業教育本科的高校;專:辦學層次爲專科的高校;民:民辦高校;外:中外合作辦學(含內地與港澳臺合作辦學);獨:獨立學院;成:成人高校;(分):高等院校的校區,不具備獨立備案資格。 鄒魯、顧孟餘、陳公博、褚民誼、經亨頤、戴季陶、朱家驊、許崇清、張雲、金曾澄、王星拱、陳可忠、李凡夫、劉渠、崔金錫、李嘉人、楊毅、黃煥秋、李嶽生、曾漢民、王珣章、黃達人、許寧生、羅俊、高松等人曾先後擔任或代理中山大學校長一職或其他類似職務。 南校區的懷士堂,孫中山曾於1923年12月21日在此發表演講,提出「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1959年,指揮廣東工作的陶鑄曾提出繼續保留鐘樓及門前廣場,並以鐘樓爲中心建成「東博西圖」的文化區,即東面爲博物館,西面將西堂及附近的中齋等宿舍改建成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新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