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餘空間還得透過其它手段才能使用到,一般所會被提及的是「動態磁碟」功能。 以開頭提的案例來講,這是因為MBR(Master Boot Record;主要開機記錄)磁碟分割架構,定址能力只到「2TB」容量所導致。 2t 硬碟2025 如果電腦只是裝上單顆容量2TB的硬碟機,由於實際容量並未超過2TB,並不會有什麼問題產生。
不過這樣追求極致的玩家佔少數,一般人還是以下載壓縮過的內容為主,無論原始影片是DVD或Blu-ray,1~10GB不等容量的檔案相當常見,1TB硬碟理論上能塞入近百支影片。 音樂來源受限於主流唱片技術停滯在CD-Audio規格(SACD什麼的推不起來),一張CD轉成映像檔最多不過就740MB左右,等於是1分鐘佔用1MB磁碟空間。 如果可以,為硬碟提供相對規格的傳輸介面,就不用擔心傳輸效率會卡卡。 筆者將合適族羣分為2個部分,一是想組裝新電腦的使用者,二是系統效能尚屬滿意,但已屆3~4年以上的主機。 電腦零組件向來不保值,前項使用者購買夠用容量即可,不需要預想保留太多未來需求空間。 除非您有特殊的轉接頭,否則以前的外接式 USB 3.0 硬碟無法連接到新的電腦上,因為新電腦只有 USB-C 連接埠。
2t 硬碟: 硬碟9大伏位
部分廠商另外以最佳化韌體、提供64MB之類大容量緩衝快取記憶體,再加上長達5年保固的組合,推出每單位儲存成本最高,效能也最好的高效能機種。 代表性產品有Seagate Barracuda XT、WD Caviar Black,是不計較價格追求略好效能,甚至用來裝配個人磁碟陣列的使用者首選。 也許高速固態硬碟的效能讓你熱血沸騰,巴不得口袋像無底洞般深不可測,可以無痛祭出小朋友大軍帶回家。
- 然而當透過RAID磁碟控制器,建立一個實際容量超過2TB的磁碟時,在Windows作業系統底下就只能建立一個2TB容量分割磁區。
- 後者運作特性和USB集線器相似,採頻寬分享機制,系統能同時對所有硬碟存取資料。
- 至於老電腦,磁碟I/O是電腦系統最大的效能瓶頸,花點些錢換顆新硬碟,能為你帶來更流暢的操作體驗。
- 雖然市面上的1TB硬碟,皆採用垂直寫入技術,但各家廠商產品的硬碟架構設計亦有所差異。
- 但是實際拿來安裝作業系統、應用軟體了不起喫掉100GB,還有大把剩餘容量可以用來塞各式資料檔案。
- 部分廠商另外以最佳化韌體、提供64MB之類大容量緩衝快取記憶體,再加上長達5年保固的組合,推出每單位儲存成本最高,效能也最好的高效能機種。
具備快速隨插即用的 USB 3.0 連線能力,Windows 或 Mac 2t 硬碟 均相容,輕鬆一鍵備份就能彙整檔案,也能安排每日、每週或每月的自動備份作業。 外加一年份的免費 Mylio Create 訂閱和四個月份的 Adobe Creative Cloud Photography 2t 硬碟2025 計劃會員資格,可讓您編輯、整理、分享相片。 ▲新磁碟裝置硬體裝設完畢之後,首次進入Windows執行初始化磁碟作業,選擇GPT(GUID磁碟分割表格)。
2t 硬碟: 硬碟: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現在會拿高容量硬碟機,組合實體容量超過2TB磁區,並且當作開機磁碟使用的人還是佔少數,因此分割表問題並不至於很普遍或說是嚴重。 只要記著,當硬體能夠支援2TB以上容量硬碟機時,如果想建立大於2TB容量的磁區,作業系統版本是否支援GPT分割表管理能力,也是務必要注意到的一點。 文章會定時更新,產品的熱門排序也會隨時間有所不同,讓您隨時掌握到最新的產品資訊,如果2.5吋攜帶型2TB外接硬碟是您時常關注的商品,建議您將本頁加入書籤,將方便您日後更快速找到。 其運作架構分為Command-based switching和FIS–based Switching這2種類型,前者為頻寬獨佔運作模式,系統同時間內只能對1顆進行資料存取。 後者運作特性和USB集線器相似,採頻寬分享機制,系統能同時對所有硬碟存取資料。
特別是小於1TB這類容量,部分玩家似乎很不以為然,認為是已經快消失在地球上的產品。 但是實際拿來安裝作業系統、應用軟體了不起喫掉100GB,還有大把剩餘容量可以用來塞各式資料檔案。 基於這點就不難想通,為什麼所謂的主流硬碟容量還是在500GB~1TB之間,和大家所認為的2TB、3TB飛來飛去,好像很普及的印象完全相反。 雖然市面上的1TB硬碟,皆採用垂直寫入技術,但各家廠商產品的硬碟架構設計亦有所差異。 再者,現在還有MOD、網樂通等類型網路影音串流應用,即開即點播放而且用不著硬碟。 Blu-ray藍光影片不用多說的,25GB起跳又以50GB最常見,1TB硬碟了不起就只能放入約20部。
2t 硬碟: Samsung三星 T7 Shield USB 3.2 2TB 移動固態硬碟 (奶茶棕)
當碟片數量越少,在硬碟高速運轉時,內部機械組件損耗率也越小;也因為單碟資料密度高,意味著磁頭移動讀取資料的距離縮短,讀寫效率更快,傳輸效能也越好,所以碟片數量越少的硬碟,耗電量也更少。 至於老電腦,磁碟I/O是電腦系統最大的效能瓶頸,花點些錢換顆新硬碟,能為你帶來更流暢的操作體驗。 單臺3.5吋1TB容量硬碟正式上市,是資料儲存領域2007年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各家硬碟大廠,如Hitachi、Seagate、WD與三星,紛紛正式發表1TB大容量硬碟。
其中3.5吋以500GB和1TB為主流,2.5吋主流已漸漸轉向750GB。 正因為在硬碟廠總出貨量數據裡,OEM佔有比重高於零售,所以纔有「主流容量」這樣的說法。 唯一稍微不同的地方,只有緩衝快取記憶體到磁碟控制器之間,這段突發傳輸速度而已。 SATA 6Gb/s速率較SATA 3Gb/s快66%,可以達到287.9MB/s,超越SATA 3Gb/s的250MB/s~270MB/s實際傳輸頻寬上限。 繞了一大圈可以發現,並非每個人都需要大容量硬碟,因為真的沒什麼東西好裝的。
2t 硬碟: 商品類別
▲以WD Caviar Blue 500GB(WD5000AAKX),搭配PCMark 2t 硬碟 7來測試比較,SATA 6Gb/s機種在新舊介面上的效能表現差異。 除了總分外,比較各子項目數據不難發現,兩者互有高低且差距都落在5%內。 對資深玩家來講,曾經遙不可及的TB容量硬碟機,價格早已經便宜到翻過去,擁有數量多到可以玩疊疊樂的大有人在。 於是我查了一下知名品牌金士頓的2TB隨身碟價格,竟然比我的筆電還貴,超過2萬元,而且外型就像一個印章一樣的胖,果然跟我想的一樣,這是一起詐騙。 Seagate One Touch HDD,方便隨身儲存及存取相片和檔案。
在以低價、文書處理、上網機、一般遊戲機,以及影片觀賞等用途訴求前提下,硬要換裝固態硬碟,或是將硬碟容量提升至2TB~3TB,除非具有相當明確的用途需求,否則只是多花錢而已。 其實主流規格7200RPM轉速,約500GB~1TB容量的傳統硬碟,即可滿足這些用途對容量與效能的要求。 由於多數使用者需求不高,所以品牌電腦、筆電廠商,出貨配備的「系統開機碟」普遍不超過1TB。 當您的 Apple 或 Microsoft 電腦儲存空間不足時,笨重的可攜式硬碟很脆弱,而小型的隨身碟又很容易不見。
2t 硬碟: 發表回應
或者是大容量硬碟抓東西好方便,忍不住想再補進幾顆,好壯大資料儲存空間。 2t 硬碟2025 不過大家擁有最多的,其實是了不起10MB容量的MP3、WMA等壓縮格式檔案。 至於照片方面,目前主流的千萬畫素數位單眼,單張RAW容量也不過就30MB左右,如果是JPEG格式那一般並不超過15MB。 雖然這些硬碟都具備1TB容量,但定位不同,效能表現與耗電量也不一樣。
SATA 6Gb/s對傳統硬碟有什麼效能影響,答案似乎是「沒有」,唯一能看出效益的地方,就只有Port Multiplier外接儲存應用。 然而在SATA-IO組織尚未發佈eSATA 6Gb/s規範前提下,大可直接無視硬碟的SATA介面版本差異,至少筆者是這麼認為。 有個好方法就是遵循 規則:3 份檔案分開存放在 2 個媒體,並存放 1 份檔案副本在雲端。 這張表無法判斷2TB是主流或不是,只能說市場對於1T以下的硬碟還有需求罷了。
2t 硬碟: 電腦王網站地圖
Dropbox 備有方案,可依照您的需求,增加 1 TB (含) 以上的個人、家庭與工作團隊儲存空間。 當討論到資料儲存空間時,系統經常以 TB 為單位,但日常檔案多以 GB 或 MB 計。 反觀那些1.5TB~4TB大容量硬碟,廠商某程度上將它視為擴充容量的升級部品,以做為專門儲存資料的第2或n顆硬碟裝置。 更有硬碟廠商指出,其實大容量機種在臺灣的銷售量一般般,所以常有較晚引進、近貨量等因應動作出現。 應用較多的反而是在外接硬碟產品線上,這正好成為主流硬碟容量並不高的佐證。 目前GPT分割表應用在個人電腦上的限制很多,必須搭配特定版本作業系統,才夠能存取甚至是管理GPT分割表磁碟。
- 大部分的廣告等5秒後就會將它略去,但日前我很反常的主動點了一個廣告進去看。
- 現在會拿高容量硬碟機,組合實體容量超過2TB磁區,並且當作開機磁碟使用的人還是佔少數,因此分割表問題並不至於很普遍或說是嚴重。
- Dropbox 備有方案,可依照您的需求,增加 1 TB (含) 以上的個人、家庭與工作團隊儲存空間。
- 文章會定時更新,產品的熱門排序也會隨時間有所不同,讓您隨時掌握到最新的產品資訊,如果2.5吋攜帶型2TB外接硬碟是您時常關注的商品,建議您將本頁加入書籤,將方便您日後更快速找到。
- 當碟片數量越少,在硬碟高速運轉時,內部機械組件損耗率也越小;也因為單碟資料密度高,意味著磁頭移動讀取資料的距離縮短,讀寫效率更快,傳輸效能也越好,所以碟片數量越少的硬碟,耗電量也更少。
- ▲以WD Caviar Blue 500GB(WD5000AAKX),搭配PCMark 7來測試比較,SATA 6Gb/s機種在新舊介面上的效能表現差異。
因為沒有限制投票的硬碟尺寸,這是不公平的,硬碟尺寸可以決定硬碟大小及價格。 筆電通常是用2.5吋硬碟,而桌上型電腦通常使用3.5吋,使用硬碟大小是有很多考量的,但,兩者價格差異十分大,2.5吋750G的硬碟大約與3.5吋2T的硬碟一樣貴。 1 TB 等於 1,000 GB 或 1,000,000 MB。
2t 硬碟: ssd 硬碟
與一般智慧型手機相比,1 TB 儲存空間等同約 16 支 64 GB 的 iPhones 或 Samsung Galaxy 裝置。 1 TB 也差不多是 4 部 256 GB 的 Windows 或 MacBook 筆電,不過系統軟體已佔用了一部分儲存空間。 除此之外,獨立外接硬碟常以 1 TB 儲存空間為基準,更大的外接硬碟可達 32 2t 硬碟 TB。 其實應該是說現在已經把硬碟當作DVD或BD在用了,除了存放系統、應用程式,便是儲存資料檔案及備份了。 看著容量數字從500GB、……1TB、……2TB一路走過來,許多人都相當期待,不時想要入手幾顆來玩玩。
2t 硬碟: 分割表沒想像中麻煩
事實上,不具備「動態磁碟」功能的Home Premium及其以下版本,同時也不能管理GPT分割表。 不過比Windows XP好一點的,是多了存取該類型磁碟的能力。 Microsoft目前流通於市場的Windows XP、Vista,以及Windows 7三套個人電腦作業系統,是屬於有限度支援GPT分割表狀態。 也由於GPT可建立主要分割區數量相當充足,所以不再存有延伸磁碟分割區與邏輯分割區這架構。 我沒有打廣告裡面的客服電話,而是到拍賣網輸入關鍵字「隨身碟2TB」,結果還真的有賣家,但那隨身碟的品牌我根本沒聽過。 大部分的廣告等5秒後就會將它略去,但日前我很反常的主動點了一個廣告進去看。
2t 硬碟: 隨身碟「840買一送一」!師心動谷歌才知惡劣手法:還好沒買
而且主機板也得採用EFI(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韌體,才能拿GPT分割表磁碟來當開機啟動磁碟使用。 2t 硬碟2025 這等於是宣判為數眾多的傳統型BIOS電腦系統出局,接上GPT的磁碟只能當看不見資料的倉庫而已。 然而當透過RAID磁碟控制器,建立一個實際容量超過2TB的磁碟時,在Windows作業系統底下就只能建立一個2TB容量分割磁區。
電腦系統上,會跟容量兩字扯上關係的,大多也脫離不了「定址能力」問題。 白話一點,就是像記憶體、硬碟機等裝置,可支援、可使用的容量是多少。 於是我又輸入關鍵字「隨身碟 2TB 詐騙」,果然有電腦專家闢謠,並解釋這麼便宜的大容量隨身碟背後的騙局,就是透過修改控制晶片資訊的方式,偽造電腦上顯示的容量。 意思就是說有人賣了一臺便宜的法拉利給你,標榜馬力有600匹,結果上路之後你發現油門踩到底,卻連國產車都跑不贏。 Windows XP僅有64位元版本支援GPT分割表,32bit版本碰上GPT分割表磁碟,可是連讀取都不行! 至於Vista與Windows 7,雖說32位元與64位元版本都有支援,卻由於功能版本眾多而暗藏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