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本館的發展方向以教育推廣及申請展出作品展出為主;希望藉由兒童美術教室的成立,讓孩童於創作中找到快樂與自信,進而推廣至學校。 而對於佛光緣本身的館藏作品將陸續整理展出,藉由更多好的展覽,讓社會大眾更能認識佛光緣外,也藉展覽教育達到提昇大眾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佛光寺在唐代重修以後,即隨着佛教的衰敗而一同沉淪,此後除了宋代添置的壁畫,跟後來建的文殊殿以外便沒有任何記載,佛光寺大殿建因此基本被外界遺忘。 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五臺山及中國沒有早期的木構建築,因此被建築學家梁思成譽爲“中國建築第一瑰寶”。 佛光寺東大殿圍繞佛壇的殿內牆壁前,排列着二百九十六尊羅漢,爲明代塑造,這些羅漢像原爲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沖蝕,被倒塌的後牆壓壞了一部分。
- 推動以人爲本的佛教,積極將佛法由寺廟帶到社會,由僧衆帶到信衆,學習世間種種法門以爲弘法之方便,達到佛法人間化。
- 就算不是同年興工,經幢的建成也是在大殿完工的時候。
- 傍晚的五臺山落日,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佛國極樂世界的餘光,讓每個到訪者的心情衝破傍晚的陰翳,開始神往極樂世界的普照福光。
- 1997年出版《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佛光大辭典光盤版,設立佛光衛視(現更名爲人間衛視),並於臺中協辦「全國廣播電臺」。
- 如今佛光山海內外近三百所道場,突破以往佛教寺院的窠臼,超越國界、種族、性別的界線,融合文化、教育、慈善、弘法功能於一體,為人間佛教的實踐,留下最好的歷史見證。
梁思成曾發文說:“這是我們這些年裏搜尋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結構建築。 不僅如此,在同一座大殿裏,我們找到了唐代的繪畫、書法、雕塑和建築,其中的每一項都是稀世之珍,集中在一起,它們是獨一無二的”,稱它爲“中國最古老的木構建築”。 奠基於民國64年(公元1975年)的大雄寶殿,為佛光山寺正殿,供奉三寶佛,即釋迦牟尼佛、藥師琉璃光如來佛、阿彌陀佛,四周環繞供奉有14,800尊釋迦牟尼佛聖像,佛座兩側有兩座高達9公尺的寶塔燈,以示佛法的光明,遍照人寰。 正殿基石為得自印度佛陀說法處金剛座下的五穀磚(古印度國王用恆河泥與五穀粉燒制而成的,為佛教聖物),表示一脈相承佛陀教法。 門殿上「大雄寶殿」匾額則出自臺灣著名書法家張大千(公元1899年-1983年)之手,大雄寶殿前丹墀(指宮殿的臺階)提名成佛大道,舖設方型水泥塊,刻有優美線條,可容納上萬人同時聚會。
佛光山寺: 佛光山開山宗長
建於北魏時期,是唐會昌五年(845年)滅佛,佛光寺被毀留存代建築物,也是僅存的北魏時期的兩座古塔之一。 佛光寺東大殿佛像雕塑,反映了獨特的唐代風格。 殿內羣像,體態豐滿,臉呈方圓形,腮部鼓起,脖頸短壯,胸部肌肉隆起,線條平緩。 主佛和菩薩前額都點一紅痣,是唐代裝飾的一個重要標誌。
- 成立於2008年2月17日,位於臺灣臺中佛光山惠中寺一樓,佔地80坪。
- 佛光教團提倡人間佛教,致力宣揚佛法與生活的融和,今日的佛光教團,是由許多默默耕耘的佛光人所凝聚而成,上承教主佛陀的真理妙諦,中循歷代祖師的遺風德範,下啟萬代子孫的幸福安樂。
- 於1963年於基隆大覺寺出家,1970年於新北萬裏區闢建靈泉寺,但因信徒漸多乃另闢道場,在埔里建了中臺禪寺。
- 其柱網由內外兩週柱組成,形成面闊五間,進深兩間的內槽和一週外槽;內槽後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壇,對着開間正中置三座主佛及脅侍菩薩,壇上還散置菩薩、力神等二十餘尊,都是唐代塑像,而山牆和後壁列置的羅漢像則是後代添置的。
- 梁思成最早是從一張圖片上認識佛光寺的,那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拍攝的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畫。
- 祖師塔的平面呈六角形,下層空心,西面開門;上層實心,僅假門。
- 佛光山新馬寺是個菩薩道場,主張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先度生後度死,先生活後生死,先縮小後擴大,以常住大眾及佛教事業為優先,舉凡教育、文化、慈善、醫療等各種利生的事業,都積極參與。
佛光寺用材粗大,屋面出檐深遠,屋面坡度平緩。 粗壯的柱身和碩大的斗拱,簡單的直楞窗,古樸的彩繪都各具特色。 佛光寺建築隱於山林之間,因此不花費點心思的話,那麼真的難以見其真容。 2.搭乘公車705、或捷運新店線新埔站下,乘往三峽客運,橫溪站下車地下一樓的停車場共有近二百個大小停車位,提供來寺參訪、進修的信眾停放。 專為服務信徒的客堂,內設有簡報室、談話室、閱覽室,為一體多用的場域,內部寬敞亮麗,能提供來寺信眾多項性能的會客場所。 鳥瞰金光明寺,全寺由五大建築組合而成,中央廣場以綠白相間的磁磚舖設而成「成佛大道」。
佛光山寺: 佛光社區
上置六角形塔身,正面開有扁平的拱卷門,頂上飾以蓮瓣形的火焰,室內供有禪宗的無名、慧明兩位祖師塑像。 第一層塔檐是由一層疊澀、一層磚砌斗拱,再一層疊澀和三層密排着的蓮瓣及三層疊澀構成,檐頂再用反疊澀逐層收進,整個塔檐顯得深遠重厚。 其上有下面爲四層疊澀和九瓣覆蓮、上面爲三重蓮瓣、中間爲仿胡牀式的束腰須彌座,承託着仿木結構的六角形小閣。 小閣開有火焰形的假券門,門扇相錯,猶似半開之狀;小閣上還開有直欞窗,並繪有木結構的額枋、短柱和補間輔作;小閣四角柱的上、中、下飾以捆束蓮花。
涓滴的護持將會匯集成大河,成為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 並秉持著「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 希望、給人方便」的精神,於佛光山全球資訊網設置安全、便捷的「佛光山線上捐款系統」,俾使廣大信眾能輕鬆種福田,點亮心 燈,照亮世間的每一個人。 佛光山西來寺三好學園 課程以「三好」人格教育為主旨,以故事、歌唱等輕鬆方式進行,英語授課,歡迎家長們為孩子報名。 大師說:「慈悲不是一時的,而是永久的發心。」慈善事業是經常性、持久性的說作。 佛光山將繼續秉持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在十方大眾的護持下,以解除眾生的悲苦為目標,不斷向造福人類的大道邁進,無休無止,努力不懈。
佛光山寺: 慈濟、佛光山… 臺灣佛教四大山頭知多少?
佛光山,位於中國臺灣高雄市大樹鄉東北區,是中外聞名的佛教勝地,有“南臺佛都”之號。 1967年(五十六年),由當代高僧大德星雲法師率領弟子創建,是臺灣最大的佛教道場。 國際佛光會於1992年成立;2003年獲聯合國正式邀請,成為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NGO)會員,陸續於瑞士日內瓦、南美智利、亞洲泰國及美國紐約曼哈頓設立駐聯合國辦事處。 唐天寶時期鑑真和尚應日本僧人請求東渡去弘傳佛法,同時將大唐建築傳播到日本,唐招提寺便是這時期的建築。
佛光山寺: 佛光山
因為在這麼好的環境裡面求學修道,天天只感到滿足,所以,從來也就不覺得有什麼不能安住身心。 本山有許多徒眾,心中老是有一個問題,總覺得師父待自己不夠關心、不夠愛護。 個人不要光是要求他人待自己好,盡等待別人的施予;我們接受的當下,先想想自己奉獻了多少? 師父不關心我、不愛護我,你可曾想到:我對師父奉獻了多少? 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跟隨家師在叢林裡面求學十年,不曾拿過家師的錢,只穿過家師二套衣服。
佛光山寺: 佛光緣美術館導覽預約表
重新回到發現東大殿的那個夏天,在落日照耀下熠熠生輝的東大殿被緩緩推開,光芒從殿門的縫隙湧入,親睹千年塵土也無法掩蓋的輝煌景象。 佛光寺東大殿殿內的空間設計與改造,是根據禮佛的功能需求而變化,由右繞空間,改爲叩拜空間,再到複合禮拜空間並保留至今。 在梁思成的《圖像中國建築史》中,祖師塔測繪圖沒有塔基,從當時的老照片來分析,塔基被覆土掩埋,測繪時並未看到下層塔基。 “佛殿主”的名字書寫於梁,刻記於幢,那經幢的建造時間“唐大中十一年”應與大殿建造時間相同。 就算不是同年興工,經幢的建成也是在大殿完工的時候。 佛光寺外還有六座墓塔,其中寺東山坡上三座:無垢淨光塔,唐天寶十一年建;大德方便和尚塔,唐貞元十一年建;智遠和尚塔,晚唐建。
佛光山寺: 佛光山榮譽
公元857年,也就是唐代大中十一年,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願誠主持重建佛光寺。 現存東大殿及殿內彩塑、壁畫等,即是這次重建後的產物。 建築評價:佛光寺大殿現爲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構建築暨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築(建造時間僅次於五臺縣的南禪寺大殿)。
佛光山寺: 佛光山北美人間學院
居高臨下之姿,數十公里外即可見,為當年東南亞最高佛像。 大佛金色晃耀,右手上舉表示放大光明,如大海燈塔,左手低垂,呈現接引之勢,為接引眾生達安樂之土的意思。 佛像蓮座入口迴廊,並塑有《大懺悔文》、《佛說決定毘尼經》35玉佛,四週並有各佛像、護法金剛,以及飛天舞躍其間,神情栩栩如生。 去逝的聯勤44兵工廠員工、眷屬會土葬在松山寺附近的四四公墓,牌位則寄放寺內,隨吳興街附近房子越蓋越多及臺北醫學院的成立,附近人口日益綢密,公墓用地已無法再葬,改放火葬方式將骨灰安厝至寺內。 1978年,寺方興建取名「報本堂」的納骨塔,以木質材料加蓋第四層。 佛光山寺2025 除吳興街住戶的骨灰會寄放外,費鴻泰姪女、陳凱倫父親與兄長、李行獨子李顯一、夏光莉父親也是安眠於此。
佛光山寺: 活動專區
教育的本質在於人格培養,生活教育更是重要的一環。 在硬體設備上,新馬寺是一座先進、齊全、可供多用途教育中心;在軟體設備上,新馬寺將佛法生活化,舉辦的每項課程、講座、營會、展覽等,都包含著「人間佛教」的本意—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民國七十四年七月大雄寶殿落成後,啟建戒壇,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以落實弘揚佛法之大任。
佛光山寺: 佛光寺祖師塔
佛像服飾簡潔、利落、幹練,衣褶線條流暢,是唐代盛行的手法。 佛光山寺 多倫多大慈3分會 2022聯合會員大會 12月17吉祥日,國際佛光會多倫多協會大慈第一、第二、第三分會,聯合於下午2時,在多倫多佛光山三樓禪堂舉辦「2022年分會會員大會」,大家匯聚一堂,總結過去,展望未來。 大會特別邀請了協會理事陳淑芬、綦常青、李欣、胡威,蘇鈺仁出席。 釋惟覺於2001年完成南投埔里的中臺禪寺,樓高達136米,37樓,是目前世界最大、最高的佛教寺廟以及世界第二高的東方建築,僅次於中國的天寧寶塔,完工後獲得「2002年臺灣建築獎」等獎項。 之後,他們發現在佛光寺主殿——東大殿內的佛壇上供奉有35尊彩塑。
佛光山是個菩薩道場,主張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先度生後度死,先生活後生死,先縮小後擴大,以常住大眾及佛教事業為優先,舉凡教育、文化、慈善、醫療等各種利生的事業,都積極參與。 佛光山寺2025 佛光寺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隋唐之際,已是五臺名剎。 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發動滅佛運動(唐武宗滅佛),佛教界稱爲稱會昌法難,寺內除幾座墓塔外,其餘全部被毀。 無論是殿堂知客、寺務行政、文化編輯或弘法教化等工作,直到晚上的課誦修持到開大靜養息,我們每日修持平均在八小時以上。 另外,我們尚有舉辦信徒朝山、精進佛七、禪七、寺院巡禮、法會共修、八關齋戒、各種懺法、聖地參訪等,皆為佛光山弘法工作、淨化人心的重要一環。 佛光山新馬寺是個菩薩道場,主張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先度生後度死,先生活後生死,先縮小後擴大,以常住大眾及佛教事業為優先,舉凡教育、文化、慈善、醫療等各種利生的事業,都積極參與。
建築形制單檐廡殿頂建築尺寸長34米,寬17.66米佔地面積600.44 m²防水工程高基礎,深屋檐,千年不朽。 佛光寺大殿,梁思成稱爲“中國第一國寶”,正是它,打破了外國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 有鑑於近來臺灣社會動盪,道德人心迷失墮落,金光明寺特別規劃此修持中心,供僧俗二眾以及社會大眾參修的禪堂。 禪堂擬以長年舉辦禪修修持,來提昇僧信二眾弟子的道德涵養,改善社會風氣,淨化社會人心,為我們的社會、國家、世界略盡棉薄之力。 佛光山寺 法鼓山的創辦人為釋聖嚴,常有人將他與慈濟的證嚴法師搞混。 釋聖嚴與釋星雲一樣,都是中國出生、來臺創辦佛教道場。
佛座背面的一幅唐代壁畫,畫長80釐米,高30釐米,上畫天王降伏妖魔鬼怪的故事。 另有一幅繪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的壁畫,畫上有七個圓光,每個圓光中有10尊佛像,圓光下的方框內還寫着各尊佛的名號。 最左一格題:“佛光莊信佛弟子劉太知……宣和四年三月初……”這些壁畫,連同佛像,梁下面的一些黑跡及東大殿建築,被人們譽爲佛光寺的“四絕”。 東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大殿面寬七間,進深四。 東大殿建在石臺基座上,平面由內外兩圈柱,就是建築上說的“金廂鬥底槽”。
成立於2008年2月17日,位於臺灣臺中佛光山惠中寺一樓,佔地80坪。 外觀具17世紀歐洲巴洛克建築風格的佛教寺院,莊嚴中帶有藝術風格,將建築與藝術結合為一體,為該寺獨有的建築特徵。 佛光寺東大殿只是中國建築史上的滄海一粟,卻成爲留存至今的孤例,它記載了唐代木結構建築的外觀造型和結構做法,成爲後世認識和研究唐代建築、極爲珍貴的實物資料,它傳遞的是中國人獨特的營造觀念,它們所代表的是中國人對建築藝術的探索精神。 佛光寺東大殿是唐代木構建築遺存的最重要代表之一,與東大殿同時期及更早期的經幢、墓塔等構築物,以及區域內早期的地下遺存與東大殿一起作爲寺院整體的遺存本體,對於瞭解和研究唐及唐以前的文化具有比較重要意義,也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較高,梁思成先生稱爲“四絕”。
佛光山各項建築均以配合發展弘法佈教、慈悲度衆爲主要功能。 同時亦不斷的吸取現代科技文明的菁華,以發揮現代化,多元化的社教功能。 因爲透過現代文明的種種產物,能夠使現代人很容易地瞭解佛教的道理,自然地接受佛教;另一方面復求古典宮殿藝術之美,因此兼具傳統與創新之特色,也開創了現代寺院新的風格。 佛光山,是一座集中外古今佛教文化、教育、弘法、慈善、朝聖、觀光爲一體的僧信平等的道場勝地,同時又具有學校化、大衆化、國際化、福利化的性格,各項建築的出發點,處處顯示著開山大師建設“人間淨土”的理想與精神。 它形如蓮花瓣狀,在地利上,先天即已具備了佛國淨土的條件;在設計上,是仿效大陸四大名山而建設的,同時亦蒐集參照了世界各國佛教聖地建築之精華融合建造而成的。 在意義功能設計的構想上,是期能將抽象之佛法,以具體、巧妙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淨土洞窟即是以利用天然的地形,藉著現代的雕刻、繪畫等藝術,把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情形,表現介紹給社會大衆。
佛光山寺: 佛光山松山寺
館舍有換展區、兒童美術教室、紀念品區、滴水坊等。 本館內展示,分為申請展及館方所策劃的特展;除定期舉辦展覽活動外,也配合展出內容,舉辦教育推廣,希望讓民眾與藝術品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中國第一國寶”——佛光寺 佛光寺位於五臺山的五座山峯之外,雖然同屬於五臺山景區,卻避開了五臺山上的繁華喧鬧,這座僅遲於南禪寺75年,有“亞洲佛光”美譽的寺廟,靜靜地立在忻州市五臺縣城東北約三十公里的豆村鎮佛光村。 唐代石雕佛像爲漢白玉石雕釋迦牟尼佛像,通高1.08米,寬0.52米。
殿內遺有釋迦、彌勒、普賢、觀音等唐代塑像,以及唐、宋壁畫和題記。 佛光山新馬寺的文化事業有佛教文物流通處、新馬美術館、一筆字館、無盡藏、大覺文化音樂廳等,並透過各類書籍及影音,肩負起為大眾傳播法音的責任。 民國七十六年間,福山寺因受地層下陷影響,經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指示,著手規劃此處成為多功能的佛教大樓。
佛光山寺: 佛光寺歷史沿革
一是佛殿主寧公遇坐像,一位4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面目豐滿,體型健壯,袖手趺坐,風韻高雅,情態虔誠。 另一尊爲主持修建佛殿的願誠和尚,塑像前額隆起,顴骨突出,兩腮下陷,正襟趺坐,面容清苦,姿態沉靜。 佛光寺內殿堂高大,層層相疊,佈局疏郎,主次分明。
除了能夠辨認的衆佛,還有一尊奇怪的女性坐像。 有“亞洲佛光”之稱的五臺山佛光寺位於山西忻州五臺縣城東北32公里佛光山腰,它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是五臺山古十寺之一,歷史上高僧雲集。 佛陀紀念館高近50公尺,佔地4000餘坪,基座高大,塔身設計為覆缽式塔,外觀則融合印度窣堵波(stūpa)及菩提伽耶的大菩提寺建築風格,基座外飾黃砂岩,塔身為鏽石。 基座四邊立有四聖塔,四塔塔身壁龕浮雕圖案,塔內分別設有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及大行普賢菩薩等造像。 建於民國64年(公元1975年),為佛光山寺早期的地標,以480尊接引佛環繞著一尊高達40公尺的接引大佛,塑造一佛出世,千佛護持的意象。
塔剎的下部是兩層仰蓮承託着六瓣形的寶珠,寶珠上又覆蓮瓣兩層,頂端再冠以寶珠。 佛壇正中塑釋迦牟尼佛,左塑彌勒佛,右塑阿彌陀佛;左梢間塑騎象普賢菩薩,右梢間塑騎獅文殊菩薩。 釋迦牟尼前站阿難、迦葉,三佛前各塑4位脅侍菩薩、兩位供養菩薩,佛壇前塑兩尊護法金剛。 35尊佛像主次有序,尊卑有別,各具神態,各盡其職。 位於後進,是一棟四層複合式建築,佔地四百餘坪,可同時容納千人共修,中央供奉由緬甸迎請來臺高二十八呎,重五十公噸的玉佛,四周並有十大弟子立像,八相成道浮雕及近萬尊大小佛像,供信眾瞻禮,殿宇蘶峨,氣氛莊嚴。 除了收藏有各種佛教專書以外,更有一般世學的工具書,包括外語圖書、叢書及各種刊物等。
佛光山寺: 文殊殿
該館的興建,正是希望透過供奉代表佛陀威德、智慧的法身舍利,讓人們在禮敬佛陀舍利的同時,能夠開發自己清淨的佛性,並為人間注入善美與真心,帶來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建寺安僧,弘法度眾,是歷代高僧大德共有的弘願。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歷經動亂紛擾的年代,來到臺灣,目睹正信佛教的衰微,心中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了知需要人才才能講經說法、辦活動、興事業,讓正法久住。 佛教東傳中國二千餘年,已經不侷限於宗教層面,而是深入民間與人們生活契合為一。 其不僅影響中國字彙用詞,在建築、雕刻、茶道、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戲曲等各領域上,都已成為中國文化主流,在社會教化、哲學思想等,亦不得不說是受到佛教的影響,甚至在藝術表現上更留有輝煌燦爛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