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大明寺10大優勢2025!(持續更新)

茲有不肖人士假借「星雲大師」之名,販售一筆字贗品或法物護身等不明商品,企圖斂財謀利,籲請大眾辨識詐欺之舉。 佛光山星雲大師不會從事販賣行為,凡有損害名譽者,將行法律追訴權,以杜絕弊端,特此聲明。

  • 位於大雄寶殿右面的是大悲殿,高20米,殿中供奉一尊高約7米、呈立姿手持淨瓶的觀音菩薩,殿堂四壁建有1萬個神龕,供奉1萬尊小觀音神像。
  • 佛光寺出檐殿前爲唐大中四年立石刻經幢,幢身平面八角形,通高2.84米,下部爲須彌座,束腰部分鏤刻壼門,並雕獅子和蓮瓣。
  • 並至新加坡、菲律賓、香港等地,推動英文佛學教學。
  • 佛光寺東大殿是學社同仁多年來實地踏查所得的唯一唐代木構,這一發現令他們欣喜若狂。
  • 大佛光寺建築爲仿唐建築,此建築風格在大氣、簡潔、莊重、沉穩下完美體現了佛教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 滿殿盡是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故殿名又叫“萬佛大悲殿”。

1937年建築學家梁思成、劉敦楨、莫宗江對佛光寺進行了考察、測繪。 據說梁思成研讀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在敦煌實拍的畫冊《敦煌石窟圖錄》時,從61號圖中發現了一幅唐代壁畫“五臺山圖”。 裏面繪製了佛教聖地五臺山的全景,其中一座叫“大佛光之寺”的廟宇引起了他的注意。

佛光山大明寺: 佛光山人間化

從整體結構來看:大殿西向,高踞土崖,坐落在低矮的磚臺基上,長34米,寬17.66米。 殿的木構架屬於唐宋時期典型的殿閣型構架,平面柱網由內外兩圈柱組成,此形式在宋代《營造法式》中稱“殿堂”之“金廂鬥底槽”結構。 內外高相等,但柱徑有差,柱身爲圓形直柱,上端帶卷殺,最外側的檐柱有側腳(即柱身向內傾斜)和生起(檐柱自當心一間爲軸向兩側依次逐間升高,殿闊七間,共升三次。)。 大佛光寺座落在保定順平縣鳳凰山,2010年奠基,由真廣法師發心創建。 寺院北倚狼牙山玉皇坨,西峙古北嶽恆山,東望保定古城、雄安新區,南鄰康關古鎮。 東晉時道安大師曾在此區域建立寺塔、講經授徒,被譽爲佛教中國化的搖籃。

  • 佛光寺除了北魏建造的六角形僧人墓塔外,建寺360年的一代名剎皆毀於一旦。
  • 主要建築位於中軸線上,從東至西依序有禮敬大廳、八塔、萬人照相臺、菩提廣場、本館及佛光大佛等,另外南有靈山,北有祇園;八座佛塔分別是一教、二眾、三好、四給、五和、六度、七誡、八道。
  • 樑架分爲天花板下的明栿和草栿(即後來之檁),宋《營造法式》稱槫/檁,清《工部做法》沿襲宋之二稱並用。
  • 而佛光寺大殿之不用侏儒症而僅用叉手爲唐代所常見(如南禪寺大殿等),而其做法爲後代建築之不存。
  • 該會歡迎社會各界參與佛教法會、活動及種種有關利益社會的事。

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靜,憑欄遠眺江南諸山,恰與視線相平,“遠山來與此堂平”,故稱“平山堂”。 堂前有聯曰:“過江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與衆賓歡”,是歐陽修當年瀟灑流運的生動寫照。 後來蘇東坡任揚州太守時,常來此憑弔,並在後面爲歐陽建造了“谷林堂”和“歐陽河”。 谷林堂取自蘇東彼“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詩句。

佛光山大明寺: 佛光山相關組織

然而,這個奇蹟就來自一個偶然,梁思成偶然在一本畫冊《敦煌石窟圖錄》61號圖中發現一幅唐代壁畫“五臺山圖”,裏面繪製了佛教聖地五臺山的全景,其中一座叫“大佛光寺”的廟宇引起他們的注意。 好似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就在1937年的的某一天,一對驚豔絕絕的建築家夫婦翻山越嶺,幾經波折發現了一座遺存千年打破日本斷言的寺廟——佛光寺。 一處爲繪製在佛像座背後牆面上的《鎮妖圖》,另一處繪製在大殿斗拱拱眼上的《說法圖》。 東大殿現存的脅侍菩薩立像與敦煌莫高窟現存的唐代彩塑形態如出一轍,菩薩立像體態皆微微向前傾側,腰部彎曲成“S”形,腹部微微凸起,彰顯了唐代中葉以後菩薩像特徵。 而供養菩薩的體態都爲一足蹲一足跪,這些在敦煌石窟亦可以看到相同的造像,而後世所存的供養菩薩像皆與之相同(可見大同大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可見唐代造像的審美對後世佛像的形與神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2019年8月,我前往佛光寺追蹤浙大文物數字化團隊的工作,當時團隊對佛像的數據採集工程,正好進行到大梁底寫着“寧公遇”的東大殿南次間。 佛光寺位於一處東、南、北三面小山環抱,向西開敞的山坡上。 寺內主要軸線爲東西方向,依據地形處理成三個平臺,第一層平臺較寬闊,建有金代建築文殊殿;第二層平臺上是近代建造的次要建築;第三層平臺,以高峻的擋土牆砌成,上建正殿(俗稱東大殿),東大殿後側緊鄰山體。 其中東大殿七間,爲唐代建築;文殊殿七間,爲金代建築,其餘的均爲明、清時期的建築。 現存東大殿及殿內彩塑、壁畫等,即是這次重建後的遺物。 大殿構架由屋深柱網、鋪作層和屋頂樑架三部分疊加而成,七鋪作斗拱縱橫恣肆,威壓四方,是現存中國古建築中斗拱挑出層數最多、距離最遠的一個實例,也是我國集唐代建築、彩塑、壁畫、題記、經幢於一殿的孤例。

佛光山大明寺: 佛光山宗風

執著罣礙 塵封明珠 在禪宗的公案裡面有這麼一段記事:白雲守端禪師在茶陵鬱禪師處學道,始終不能悟道。 後來跟隨楊岐方會禪師參學,一天,方會問他:「據說你師父在摔跤悟道的時候,作了一首詩偈,你記得嗎?」白雲守端禪師於是念道:「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方會禪師聽後,哈哈大笑就走了。 風吹不動 明珠閃耀 因此修道的人,要看得開,放得下,不要被外境所轉,東風吹來向西倒,而西風吹來向東倒,一句話,一個臉色,有什麼了不起? 把握住自己的立場,認清自己的價值,世間的毀譽得失,都無法影響我們。

佛光山大明寺: 佛光山信條

禪堂擬以長年舉辦禪修修持,來提昇僧信二眾弟子的道德涵養,改善社會風氣,淨化社會人心,為我們的社會、國家、世界略盡棉薄之力。 建寺安僧,弘法度眾,是歷代高僧大德共有的弘願。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歷經動亂紛擾的年代,來到臺灣,目睹正信佛教的衰微,心中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了知需要人才才能講經說法、辦活動、興事業,讓正法久住。 如何安住身心2-1 佛光山萬佛三壇大戒戒會 時間:1977年12月1日‧地點:佛光山 佛光山大明寺2025 徒眾:我經常因為別人給臉色看,心裡覺得不舒服。

佛光山大明寺: 佛光寺 (五臺)

東大殿檐柱下有遺存唐代原件蓮花柱礎,直徑達一米,蓮瓣飽滿,極具唐代雍容華貴之感。 這些與大殿簡樸的門窗裝飾和舒展平緩的屋頂,構成了唐代建築藝術獨特的審美情趣。 它雖然比南禪寺大殿晚七十五年建造,但規模遠勝於彼,且在後世修葺中改動極少,所以國內一般都將東大殿作爲仿唐建築的範例。 回到北京後,梁思成撰寫了《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轟動了中外建築學界,佛光寺從此真容得現,被譽爲“亞洲佛光”。 在佛光寺的院落中,祖師塔被安放在最後的角落,而其他的墓塔更是被安放在院落之外的小山上,更是說明這樣的佈局形式是自唐代而來,爲佛光寺的斷代提供了佐證。

佛光山大明寺: 佛光寺大殿相關建築

兩個田野工作季裏,浙大文物數字化團隊共採集原始數據約9.5TB,初步計算成果約1.33TB,項目總數據約11TB。 這張源自敦煌莫高窟第61窟北壁的壁畫《五臺山圖》,這幅創作於五代十國時期的禮佛地圖,正是當年梁思成先生一行“按圖索驥”找到真正佛光寺的重要資料。 2019、2020年兩年夏天,在浙大文物數字化團隊的田野工作季期間,佛光寺招待所裏最大的一間房間,給四位男生作爲宿舍,這裏同時也是這批工程師們的工作室。 這位張師改,可能就是佛壇彩塑工程的其中一位工匠;雁門,正是山西北部著名的雁門關(現在的代縣)。

佛光山大明寺: 佛光寺的發現

四大教團的發源地洽分佈於臺灣北、中、南、東,影響括其全臺各角落,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四大佛教組織。 相隔80多年,即使用着最先進的設備,千方百計把數字化技術用到極致,“不負古人匠心”記下佛光寺文物的至形至色,依然困難,依然至苦。 佛光山大明寺2025 那裏和83年前梁先生進入時幾乎一樣:穢氣撲鼻,沒有光線,悶熱不透風。

佛光山大明寺: 世界第一高木塔在哪?就在山西小城景點內,還是皇后下令建造

他又到北平圖書館找到《清涼山(山西五臺山)志》,讀到了佛光寺的記載。 東大殿佛像(1920 佛光山大明寺2025 年代日本建築學者小野玄妙所攝)此次考察未發現佛光寺建築年代,故武斷定論爲“中國無唐朝古建築”。 制定了詳細、周密的方案後,2020年7月第二次田野考察期間,在搬走了十幾桶蝙蝠糞便、並請它們暫時挪窩後——恐怕亦是千年第一回,浙大文物數字化團隊正式進入東大殿草架採集數據。

佛光山大明寺: 佛光山四句偈

1937年7月,據說當時佛光寺內也有個木梯,剛好比柱略高,梁思成先生他們就用這梯子爬上了天花,去到草架。 佛光山大明寺 2019年8月30日,在對南次間佛壇區域的主佛彌勒佛進行數據化採集過程中,工程師汪斌告訴我,佛壇上三尊主佛中,這一尊體量是最大的;他拍了1000多張照片——比另外兩尊主佛大約要多拍200張。 1937年,林徽因先生在這裏留下了一張照片:她正仰望一尊脅侍菩薩像。 在現場,在線上,每一個曾經在佛光寺參與過這項工作的同仁,都有些淚目。 佛光山大明寺 大家自然知道這串數字的含義,也對那個在深山裏、信號艱難出現的院落,充滿了複雜的情感。

佛光山大明寺: 佛光山發展目標

殿內羣像,體態豐滿,臉呈方圓形,腮部鼓起,脖頸短壯,胸部肌肉隆起,線條平緩。 主佛和菩薩前額都點一紅痣,是唐代裝飾的一個重要標誌。 佛像服飾簡潔、利落、幹練,衣褶線條流暢,是唐代盛行的手法。

佛光山大明寺: 佛光寺結構

爲確保調查資料文件的安全,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仁團結一致不辭辛苦地將測稿託人帶走,寄存在天津一家英國銀行的地下室內。 佛光山大明寺2025 佛光寺內的建築上遍佈彩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闌額上的“七朱八白”,以極爲簡練的形式作爲建築裝飾,用於模仿重楣之形制。 佛光寺所在山谷,集聚變幻的天氣,使雲在雨雪初晴的陽光下變幻出絢麗的光照,形成寺廟後山對面山谷上的“山如佛光,至夏大發”的佛光奇景。 外槽檐口的柱頭斗拱,採用“雙杪[miǎo]雙下昂”,轉角處使用出三下昂,使得屋角起翹,兩柱之間另有補間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