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 學習歷程5大優點2025!專家建議咁做…

108新課綱學習歷程檔案讓師生困惑、家長焦慮,市議員張玉嬿、謝志忠、王立任、張耀中23日質詢指出,學校行政端要求老師讓檔案件數衝大,老師迫於壓力以記過威脅學生一定要做學習歷程,師生負擔加重,直批教育局對實況掌握不夠深入,要求加強適時溝通、釐清誤解。 108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不單單只是升學工具,它最主要是讓學生養成探索、反思的習慣;並且透過學習的紀錄,變成選課和未來的生涯規劃輔助系統。 聽說現在的高中生,都非常積極地在收集這些經歷,好豐富自己學習歷程檔案中的多元表現。 「每一份作業都會影響你上大學」、「每一天都在弄升學」….,這是目前高中生和家長,對於108課綱學習歷程檔案的抱怨。 Eileen自認是個相當會做、也熱愛做報告的學生,就連老師也讚譽有加,「我反而不是一個擅長考試的,所以108課綱對我來說好像是一個好的選擇。」在多元管道入學、考招制度動盪的世代,她反而認為別把賭注下在單一升學方式,最後兼顧了繁星及個申。

Eileen回憶和大學教授模擬面試時的經驗說道,「成果中最喜歡的地方、哪裡需要改進,會是教授想知道的」。 新課綱的不切實際不只在簡化基礎教學,還在於拔高基礎教學,比如小學一年級也得有以文化為核心向外延伸的特色教育課程,由學校自行設計,無論學校如何想破頭設計出課程,一年級的小學生也不會認識到“文化核心”,只能是浪費幾個課時看看熱鬧。 有別於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自創系以來獨招行之有年,北教大也在今年跟進,卻被音樂界視為「震撼彈」。

108課綱 學習歷程: 學習歷程四關卡

可複選情況下結果為:科目特性難以採取新教學方式17.8%,年紀大了等退休23.5%,認為培養基本學科知識比較重要37.3%,不瞭解108課綱概念41.7%,認為傳統教學方式較能幫助學生升學50.6%,教學負擔太大、沒心力調整63.8%。 「不確定方向」、「還未知道自己的志向就要寫出學習歷程」、「如果高中是自然組,那之後要讀社會組的校系就會比較少實際做的內容,反之亦然」,許多學生在問卷裡都表明確定志向是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優先要務。 教育部規定,高中每學期每週須配置2至3節的「彈性學習時間」(每節課50分鐘),將自主學習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決定如何運用這段時間,並繳交自主學習計畫。 臺灣有識之士批評民進黨利用手中的權力,霸佔歷史的解釋權,控制下一代的頭腦,完全違背教育主旨,是對教育專業的僭越和對學子的糟蹋。 民調顯示,臺灣民眾認為自李登輝始臺灣進行的“教改”是最大的亂象,每一次“教改”都是失敗的,學校成了實驗室,學生成了白老鼠,教材成了政治攻防議題。 加深加廣選修之課程名稱、學分數與課程綱要由教育部研訂第二外國語文,包含未列於上表的第二外國語文課程。

  • 對此,呂為蓁則是給出了取捨兩大原則,一、對未來的科系能有幫助,二、能跟教授說自己透過這些成果學習到什麼。
  • 搭配108課綱的大學考招新制於2022年(民國111年)正式實施,也引發不少爭議。
  • 臺北市立松山高級中學三年級的高婕恩認為,雖然新課綱為了學生做出改變,卻沒有人願意傾聽高中生的想法。
  • 在此時代背景下,1952年(民國41年),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強化「反共抗俄」之教育目標。
  • 呂為蓁也建議參與的活動盡量符合自身類組或未來預計就讀的科系,她指出,有些學生會特地花錢參加各色活動,最終活動卻不一定與申請科系相關,「變成說當時走的都是冤枉路」。

「學習歷程不只包含課程的東西,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在自主學習這塊」陳柏宇提及在自主學習時間找到志願的故事。 陳柏宇在修習科博館的空汙課程後,便利用自主學習時間製作和空汙主題相關的計畫,他蒐集臺中365天/24小時的空品資料,在層層分析製成圖表的過程中,對於自身想走的志願科系也漸漸鮮明,確立了想讀公共衛生系的想法,迎來升學下最大的轉折點。 和多數同學相似,高一時期志願未定的陳柏宇坦言,即使學校開的課已經很多,但高中三年來身邊同學仍會抱怨校內社會人文、生醫等類羣課程開課不均,因此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他轉向選擇跨校選修包括臺中一中、科博館的課程。 其中,在科博館空汙課程的帶領下,陳柏宇開始對相關領域好奇,著手展開自主學習的偉大藍圖,迎來意想不到的「巨大轉折」。

108課綱 學習歷程: 相關文章:

1972年12月1日,為了與我國在非邦交關係下維持互動,日本成立今日的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而該會已成立50年,日本駐臺代表泉裕泰用「脣亡齒寒… 如果說,民進黨給臺灣同志婚姻法制化,所以同志公民都虧欠民進黨,要全力為民進黨一切施政、主張辯護,大概不太有人敢說得這麼明。 根據統計,今年全國1~10月拍賣移轉3,521棟,比起去年同期增加3.9%,六都表現南北大不同,其中高雄市拍賣移轉大幅增加22.8%。 九合一選舉結束,民進黨寫下慘烈的敗績,國民黨在沒有「X(韓)流」的情況下,紮紮實實打了一個大勝仗;奇特的是,… 「我們常把工作看成是一個『大釣竿』,握得到就可以發達、可以脫離困境,但真的是這樣嗎?工作,是否真的是一個機會與希望?…

108課綱 學習歷程

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三年級的蔡定燁肯定學習歷程檔案的良善立意,但是教育部「邊試邊改」的做法,讓校方及學生沒有可以依循的固定架構。 108課綱 學習歷程2025 再來,則是平時就著手記錄,廖宥甯分享自身經驗,說明自己學期中就會記錄一系列的課程內容;待期末要繳交學習歷程檔案時,就能快速完成彙整,因此鮮少壓線,「不會很有壓力地去想說『啊!明天(要繳交),我還沒用完』」。 而陳柏宇亦基於同學的慘案,建議學弟妹平常完成檔案就可以上傳,不要拖到最後一刻。 關於心態的建立,陳威良引述過去參與聽講時一名大學老師提供的建議,「學習歷程檔案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難,就把它當作是一個遊戲去破關就好」。

108課綱 學習歷程: 首屆108課綱生心聲/志願急轉彎有解 繁星學習歷程做白工?108課綱反成她新選擇

根據教育部說法,學習歷程檔案的設計初衷,除了補足考試無法呈現的成果、減輕高三學生製作備審資料的負擔外,更期盼學生定期紀錄自己的學習表現,從中探索個人興趣與志向,進而將學習歷程檔案作為生涯定向的參考。 回到教學第一線,老師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簡報能力,才能幫助學生做好簡報,但在聯考時代成長的老師 (與家長) 們,若非主動進修,否則鮮少有機會接觸到專業簡報訓練。 大學藝術科系向來透過術科考試,並搭配現場演奏、面試選才,較少參採書審資料,但為配合大學聯招規則,音樂系在新課綱三年後必採學習歷程檔案,佔分至少一成,此舉卻讓各大學音樂系頭痛。 有教授認為,學習歷程檔案有容量限制,但音樂專長學生難用文字陳述所學經驗,若考生上傳了一堆文字,若看不到術科表現也是白費。 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並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積極關心全球議題及國際情勢,且能順應時代脈動與社會需要,發展國際理解、多元文化價值觀與世界和平的胸懷。

當學習歷程的精美程度與對升學助益的多寡,成為學習價值唯一的標準,其活動過程中的內涵與意義在目前的教育體制與環境下便成為多數學生忽略的一環。 所謂素養導向的教育理念在學生看來,不過是變相的頭銜競逐,「多元化」的學習也成為升學科系框架中的假象。 在上完這堂學習歷程製造所的線上課程後,蔡淇華老師也要提醒同學,在高一高二基礎作品累積階段,就要開始要安排自我學習計畫,有效進行時間管理,高效率豐富學習歷程,並且同步顧及學科成績,應戰平日段考&提前準備112學測倒數。 另外在大學端審查學習歷程檔案時,對於課程學習成果部分,4.1%教授看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瞭解,22.4%教授較重視一般能力和態度的展現,2者同樣重視者則有61.2%,而有11.8%認為都可以,只要結果能呈獻學生有學到東西就好。

108課綱 學習歷程: ▎救命「大學審查指引」姍姍來遲

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主軸的108課綱,學習歷程檔案是否也要將其融入? 根據招聯會公佈的「個人申請入學備審資料審查參考原則」,「三重二不」當中的一「重」,就是重視學生基本素養所展現的核心能力;而據調查,超過70%的大學教授希望能看到學生在作品中呈現素養能力。 學習歷程源於108課綱的多元入學管道設計,為打破填鴨教育、減輕學生考試壓力,設計四管道入學:特殊選材、繁星推薦、申請入學及考試分發入學,其中又以申請入學為主,以今年為例,招生名額佔分別為1.5%、15%、45%及40%。 其中,選擇申請入學的學生,以學測成績為第一階段,學習歷程成果及面試為第二階段。 儘管新課綱下的亂象不斷,但其提倡的價值理念:多元領域的探索與素養導向的實用教育,確實是臺灣學生目前欠缺的能力與觀點。

108課綱 學習歷程

日復一日的小考、報告,一學期三、四次的段考風暴對臺灣學子而言早就習以為常。 然而學習歷程的加入卻成365天的日常備戰,預見三年後的學測、分科升學戰場,首屆108課綱生顧不上「兼得」,取捨被迫成為他們直面升學巨獸的首要課題。 除了多以圖示、表格、心智圖來解讀數據,用較為生動、跳脫純文字的敘述佐以照片呈現,重要的是內容需著重心得與反思。

108課綱 學習歷程: 育成高中 學習歷程檔案作業補充規定

而即使確立志向,學生也可能遇到學校資源不足的變數,為了建立有系統的學習歷程檔案,他們依然得額外花時間自行去摸索、尋找資源。 課程以外的表現會放進多元表現,學生每學年最多勾選10件到中央資料庫,並在高三下決定勾選哪些檔案給大學端,至多10件。 修課時產出的作業或作品則會放在課程學習成果裡,再交由教師認證,學生每學年最多勾選6件到中央資料庫,同樣會在高三下勾選檔案,至多提交3件給大學端。 開學日,臺灣教育團體和媒體再次聚焦新課綱的“臺獨”化,批評民進黨當局以政治淩駕教育,用“臺獨”給學子洗腦。 臺灣“高中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於開學前夕舉行記者會,指出新課綱的高一歷史課程有三處刻意“去中國化”,不符合歷史事實。

108課綱 學習歷程

因此,他們建議增加可上傳的檔案大小,或是把檔案變成連結讓大學教授參考。 大部分學生滿意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成果,評8分的學生為最多,共有75人。 然而,付出龐大心力,結果卻不盡理想,80.5%的學生認為,學習歷程檔案並沒有成為錄取理想科系的最大助力。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業界特聘講師張懷謙執行長也以「太空是人類的未來,也是臺灣的未來」鼓勵企業夥伴,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源及企業投入,太空衛星產業鏈很可能就是臺灣下一個半導體的護國產業鏈。 全球太空時代來臨,期許藉由本計畫串起產業鏈,協助企業掌握太空產業趨勢發展與人才發展,厚實未來研發基礎及能量,加速打造完整產業鏈、奠定產業利基。

108課綱 學習歷程: 學習歷程相關介紹

過去太空產業發展因高技術門檻、高成本,主要由政府主導,如今低軌衛星較低的生產成本、高汰換率的情況,未來的衛星應用充滿無限的可能與商機。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 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 投稿請寄到 來信請附上投稿人真實名字、email和電話,並直接附上投稿內容(Word、純文字皆可)。 生花上萬元找補習班諮詢學習歷程檔案的內容,把升學視為一場無法回頭的豪賭,已與108課綱的立意背道而馳。

108課綱 學習歷程

這一些資料,是來自於我2022年所收集的,2022年是第一屆 108課綱 上路以來的第一次 108課綱 學習歷程 申請入學 ,有一羣熱心的111學測考生,願意提供自己的 學習歷程 與其他學弟妹分享。 缺乏完善配套,學習歷程檔案的新制招致罵聲;然而,即便學習歷程檔案被批評的一無是處,還是有學生看見它的好。 陳柏宇認為,學習歷程檔案有兩個優點,一個是隨時都能上傳保存,不用擔心資料會不見。 第二點則是系統強迫學生思考「這學期是不是該做些什麼東西了呢?」,成為把學生往前推的助力,讓學生去探索、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走。

108課綱 學習歷程: 學習歷程資料內容

108課綱在國中階段,最大的改變就是有跨領域,和具學校特色的彈性課程,排進課表。 「臺大不看學習歷程檔案」、「我們不用傳,把試考好就可以」…,類似的耳語在明星高中的師生、家長間蔓延。 2019年暑假,礙於高職離家遠,懷有美術、設計夢的Eileen選擇了離家近的新北市泰山高中就讀,不過就在升高二之際卻迎來學習歷程製作上的大挑戰。 祥圃實業林陽山副總,分享從生產源頭到冷鏈物流都嚴格把關的優異永續成果。

108課綱 學習歷程: 📝 Snapask 【108 學習歷程檔案製造所】課程重點搶先看

臺灣則將「學生綜合生活記錄簿」的學業成績、出缺勤、得獎紀錄、社團活動及「生涯希望」,改版為「學習歷程」,包含「修課紀錄」「學習成果」及「多元表現」,至於新課綱對第一屆白老鼠入學後有何實質影響? 而國教行動聯盟3月至4月進行全國學生家長大調查,共3887份問卷對108課綱及學習歷程檔案給了不及格分數。 108課綱 學習歷程2025 王涵睿、梁巧昕、陳妏瑀、蔡怡梅表示,很多高中生在升學時會選擇普通高中,就是因為志向未定,希望在高中階段多元探索、找到志向,但老師給學生的期待,卻是在高一就為想進入的科系,累積相關科目的學習歷程。 若志向在學習經驗中產生改變,就會導致許多較晚決定志向的同學,得捨棄之前的累積,也可能因為沒有相關科目的學習歷程而處於劣勢。 108課綱上路已經超過1年,教育部也推出學習歷程檔案做為配套,內容包含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如書面報告、實作作品),以及多元表現(如自主學習計畫、社團活動、特殊表現等),讓學生每學期上傳至教育部平臺,期盼減輕過去高三生準備備審資料的負擔,不過上路迄今也衍生各種問題。

108課綱 學習歷程: 大戰學習歷程檔案 首屆108課綱生心得大調查

李瑞霖也提醒,即便是熱愛活動的人,也不要花太多時間做學習歷程檔案,因為最後仍可能面臨檔案不被看到的風險。 108課綱 學習歷程 受訪者們多認為學習歷程和段考的兼顧其實有難度,因此平日的積累、記錄相當重要,並妥善分配兩者的準備時間。 像是陳威良會利用讀書的休息時間,留半個小時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或在預知段考時間的情況下,趕在之前先完成學習歷程檔案。

呂為蓁、陳柏宇分享自身經驗,學校藉由和大學端及教育場館的合作,讓同學有額外的資源可修習更為多元、符合自己興趣志向的課程,豐富學習歷程之餘,也更能確定是否真為心之所向。 然而非都市地區高中學校並非無解,發展屬於當地特色的課程,加上教師的投入及帶領同樣能讓學生有感。 陳威良回憶,一堂地理選修令他相當印象深刻,課堂上同學們矇著眼、踩著學校的草地,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鄉鎮的每條路,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 「一開始以為就是讀書或是講講地理知識,選擇之後才發現,內容跟『體感大自然』比較有關係」陳威良認為,這樣的選修課程使讀書不再侷限於課本中,更讓他有了美感、欣賞藝術的能力,提升內在軟實力。 108課綱上路以來,教團、學生家長質疑聲浪不斷,都市與社區、偏鄉高中資源相差甚遠,多元選修開設不夠多樣,學習資源、硬體設備不足,明星、社區高中兩者間的資源註定存在先天差異?

1936年(民國25年),教育部發布〈修正中學課程標準〉,教學時數減為每週三十一小時;同時發布〈修正小學課程標準〉,採合科課程型式,減少教學時數,自四年級起加授珠算;及〈修正幼稚園課程標準〉。 學習歷程從你決定以何種態度參與這門課(或講座、或活動、或社團、或自主學習計畫…)就開始了,不要為了做資料而做 !過程認真投入,你自然會有好的心得,後續才談得上怎麼呈現資料。 ,或靠校外的補習班美化;極少數老師拒絕教學壓力增加,課程素材故意不符上傳規格,還表態拒絕學生做成檔案,讓該科成績表現突出的學生大嘆不公。

眼見持續存在的階級複製現象,陳鐵虎希望個人申請第二階段的面試和學習歷程檔案佔比降低,僅作為輔佐的參考,仍以成績為依歸。 國教署副署長戴淑芬對此回應,老師在教學現場的狀況是要再努力的,未來會再提升老師的協助與知能。 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作夥學」主持人、臺大社會系教授林國明指出,老師是否引導學生的確是關鍵,例如有沒有透過活動設計協助學生產生課程學習成果,但這造成老師必須單打獨鬥、負擔非常大,可能需要一些資源幫助老師設計課程。 上午場針對108課綱新制「學習歷程檔案」與考招新制進行討論,本屆高中畢業生是第一屆實施考招新制的學生,新制的「申請入學」階段會參採每學期上傳的基本資料、修課紀錄、課程學習紀錄以及多元表現,也就是學習歷程檔案。 這樣的設計是為了避免學生備審資料準備不及,且能呈現學生在考試以外的學習成果,同時落實生涯探索。

108課綱 學習歷程: 大學音樂系憂學習歷程檔案難選才 潘文忠允找科系研議

「職場人的簡報課」是 BFA簡報針對職業經理人、上班族所量身訂製的簡報課程,由林大班老師規劃設計及講授,一次三堂不同需求及時數的課程,協助職場人提升在簡報中快速抓出重點、或是製作更清楚有質感的視覺呈現能力。 另一方面,學習歷程檔案缺乏彈性,李瑞霖指出,政府應新增近似於版本紀錄的功能,方便學生每年都上傳新版本,補足原本缺少完整構想的內容。 針對大學端想看到「學生高一原來的樣子」的需求,李瑞霖也提出解方,即學生每上傳一個版本,就會作為一個版本紀錄留存,再由系統去限制上傳版本數量即可。 高三回首為升學所做的努力時,透過製作的報告,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例如更懂得擷取重點、PPT做得更精緻。

108課綱 學習歷程: 綱通行證/教學相長一起進步 老師能不變嗎?

本報日前報導,臺北教育大學音樂系112學年率先改獨立招生,寧可扛下缺額無法迴流的招生壓力,也不希望被要求必採學習歷程檔案,更將主修佔分提高至96%,盼找到演奏型人才。 立委今關注此事,提醒教育部應重視術科需求高的科系,盼能找出在招生與學習歷程間的兩全方案。 108課綱 學習歷程 彈性學習課程可為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以及諸如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服務學習、戶外教育、班際或校際交流、自治活動、班級輔導、學生自主學習等各式課程,亦可進行領域補救教學課程。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舊稱「綜合高中」,提供一般科目及專精科目課程,協助學生發展學術預備或職業準備的興趣與知能,於入學第一年時確定學生興趣為學術研究或實務操作,並於第二年時分流。 ),簡稱「課綱」,舊稱課程標準,是規範臺灣學校課程教學、教科書和升學考試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