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膝蓋6大著數2025!(持續更新)

關節鏡手術會在膝蓋的前側或後側切一道小開口,讓迷你相機進入腿內攝影,用來判斷膝蓋受損的程度。 判斷完後,會讓小工具進入膝蓋,移除或修補受損的組織。 重量訓練:物理治療師會讓病患舉起重量不多的物品,重複動作組合,這類運動可能包括阻力帶、配重支撐架或給膝關節用的運動器材。 隨時間推移,在經過控制、循序漸進的方法中,重複運動的數量和舉起的重量會逐漸增加。 醫學成像術:包括X光、磁振造影等,可以讓膝蓋裡的解剖結構視覺化,藉此測量韌帶傷害的嚴重性。

  • 三個字直言,若有一雙健康膝蓋,慢跑與膝蓋受傷或退化無直接關係,當膝蓋出現問題,應根治其不適感再繼續慢跑。
  • 復原過程中,可以配合服用醫師開立的消炎止痛藥,減少腫脹及疼痛感。
  • 黃先生在練習橄欖球時,被隊友由前往後撲倒,當下右側膝蓋瘀青、腫脹,雖冰敷、右膝抬高與適當休息,仍無法順利蹲下,下樓梯有痠脹和不穩定感,於是來復健科門診求治。
  • 標準的自由式較不傷膝,可是,若姿勢不正確,重複以屈膝的方式打水,同樣也會因為「內側摩擦現象」而傷膝。
  • 常聽到老年人提醒,「爬山傷膝蓋啦,等你到我這個年齡就知道」。

膝蓋鎖扣:如果在受傷那一次側的腿上施加重量,膝蓋會有被扣住的感覺,這種情況在站立、行走、跑步時會發生。 舉例來說,外側副韌帶受傷會導致膝蓋鎖住的方向微靠腿內側。 這就是為什麼國外過重的人很多都要坐輪椅,因為關節已支撐不了身體重量。

傷膝蓋: 膝蓋痛前側

部分由股四頭肌形成的肌腱會直接連到小腿骨上,幫助膝蓋的穩定。 關節面軟骨:包覆在大腿骨、小腿骨末端,以及膝蓋骨後方,大家喫雞腿、啃骨頭時會把一層白白的軟骨咬下是吧! 至於修練坐禪或有盤腿習慣的人,最好將另一腳自然輕鬆伸出來散盤,不要把兩腳彎曲過長時間,更不要使力將腿往下壓,吳炎村說,何種坐姿都要挺直背部,把重心放在腰薦椎前面,起身要扶手支撐,不要全靠腰及腿力撐起,容易傷膝。 跑、跳:跑、跳的姿勢,為重力加速度,更會增加關節軟骨負擔。 舉例來說,從事跳要動作時,關節軟骨負擔可能會增加5~8倍以上。

不過有醫生認為,其實許多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例根本不是退化,只要把握治療的黃金期,恢復健康活跳跳,真的不是問題。 傷膝蓋 方啟榮醫師補充說,一般來說,當一個人從椅子上站起來,膝蓋會承受3.3倍的體重,走路膝蓋會承受3-4倍,爬樓梯會承受4.3倍,下樓梯會承受6倍,走下坡8倍,慢跑9倍,而跑步則會高達14倍;若照這邏輯,那不就乾脆不要跑了? 其實身體為了要承受這些力量,膝蓋周遭有相當多的肌肉、韌帶等組織,可保護我們的膝關節。 體重過重,對身體每個關節的負荷都過大,尤其是承受身體重量的膝關節首當其衝。

傷膝蓋: 膝蓋摔傷後怎麼消腫化瘀 推薦其7種處理方法

膝蓋的四個伸縮肌形成一個共同的肌腱,就是常見的股四頭肌肌腱,它連結著股骨與脛骨。 3.肌肉:膝關節本身是沒有肌肉組織,而作用於膝關節的肌肉都是在膝外部週邊,他們分別有連結大腿前部的股四頭肌、大腿後側的肱二頭肌與腿筋及一些能協助關節彎曲或向內旋轉的肌肉。 避免過度用力洗擦或在未癒合的傷口使用碘酒、酒精或其他消毒劑,以免令孩子感到不適。 如有需要,可以讓他口服乙醯氨酚或布洛芬以鎮住痛楚。 因為此時是由左腳負責支撐重量,這麼做可將重量交給左腳的腿骨,讓左腳的大、小腿肌肉獲得短暫的休息,而且可將重心提高,更容易將重量轉移到右腳上。 (註1:軟骨流失變薄雖然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重要特色,但磨損程度與疼痛的程度往往不吻合。有些病人軟骨已經很薄了,卻一點也不痛,而相反的情況也不少見。

  • 加壓:將有彈性的繃帶纏繞在膝蓋旁邊,給關節施加輕微的壓力,降低局部發炎的症狀。
  • 搬重物也是,除非膝蓋已經受損變形,否則在彎曲膝蓋時,過程盡量放緩慢,不要傷到韌帶和其他軟組織(如內側皺襞)纔是更重要的關鍵。
  • 呂紹睿也補充,並不是膝蓋彎曲超過60度就不行,而是跟活動速度有關,若彎曲過程中的動作很緩慢,是沒有關係的。
  • 其實不管上樓梯下樓梯,除了膝蓋的承重力不同外,膝關節彎曲的角度夾擊內側皺襞的軟組織造成摩擦更是重點。
  • 但若是於膝蓋前方發生肌腱炎的話,一般並不建議在這裡施打類固醇消炎止痛,否則股四頭肌肌腱與臏骨肌腱可能會有斷掉的危險。
  • 另外,有醫師表示,膝蓋磨損大,是跟活動速度有關係,若膝蓋彎曲超過60度,同時彎曲過程很快速,並且日常生活中過度使用膝關節,那麼就容易傷膝蓋;但如果動作緩慢,是沒有關係的。
  • 「盤腿坐」對膝蓋的傷害很大,吳濬哲說,像瑜伽的動作常會盤腿坐,膝蓋的半月軟骨因膝蓋扭轉而容易破裂受傷;「跪坐」也會造成膝蓋受傷,建議跪坐後不要急著馬上站起來,應將雙腳伸直回復正常姿勢、動一動後,再站起來。

想要走的動,首先要有健康的膝蓋,要是沒有好的膝關節,就沒有好的晚年生活;醫師強調,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長時間的蹲、跪、跑、跳等4大傷膝動作,保護膝蓋就從正確起牀、上下樓做起。 深蹲是好運動,做對了,可以幫助強化核心與大腿前後側肌肉,能保養膝關節;然而,一旦做錯了(聳肩、腳跟離地、膝蓋超過腳尖)反而容易傷膝蓋。 此外,深蹲時應採取「臀部往後坐」的姿勢,才能練肌肉不傷膝;練深蹲也要看個人身體狀況,例如年紀大、受過傷、較胖、肌力不足、已有膝關節退化現象的人比較不適宜。

傷膝蓋: 爬山跑步可強化膝蓋肌肉 5種動作最傷膝

「一旦胸口開始往前壓,下背的姿勢就會跑掉。」美國健身教練Miranda表示。 在健身房一定聽過深蹲不要讓膝蓋超過腳尖的說法,這個“標準動作”卻讓人多常人難以做到。 以前總有「深蹲會傷膝蓋」的誤解,但隨著健身風氣越盛行,越來越多人開始探討深蹲跟膝蓋之間的關係。 事實上只要深蹲動作正確,並在自身體能合理範圍下訓練,反而是可以預防膝蓋傷害的一個好動作。 日積月累,可以嘗試每週運動至少3次,每次約30到60分鐘,且可以重訓搭配有氧,以及上肢與下肢交替訓練,有助於增加肌肉量,並訓練核心、提升心肺功能。 特別是透過重訓,強化股四頭肌、大腿前側、大腿後側…等腿部肌羣,刺激周圍的肌肉,提高膝蓋的穩定性,減少膝蓋磨損。

傷膝蓋: 深蹲時,腳到底可不可以超過膝蓋?專業復健科醫師這樣說…

後來右膝內側也開始疼痛,在朋友介紹下,不停地嘗試掛號,終於有機會讓呂醫師看診。 呂醫師說她的「骨性膝關節炎」是第二期,還有機會透過勤做「護膝三運動」,及避免傷膝的行為,減少「內側摩擦現象」來預防惡化。 之後,她改變日常行為模式,並每天勤做護膝運動,終於讓雙膝不再疼痛。

傷膝蓋: 膝蓋發生疼痛的原因

每當濕冷的天氣,讓許多人感覺到膝蓋開始作怪,尤其是膝蓋曾受傷或開刀的人,更容易感到不舒服。 請評估自己的膝蓋疼痛程度,若是膝關節手術後病人或有扭傷而高度疼痛者,請尋求專業醫生協助;若因天氣變化而產生低至中度的疼痛,不妨參考以下6種方式,在家也可簡單改善膝蓋疼痛現象。 2013 年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曾發表一篇論文。

傷膝蓋: 護膝3運動 促進軟骨健康

例如,病患可能在膝蓋扭傷的同時,也有骨折、軟骨受傷或半月板撕裂等狀況。 X光可在診斷骨折時派上用場,磁振造影則可使軟組織,如肌腱或韌帶的傷害視覺化。 平時可以用冷熱交替刺激膝蓋的血液循環,而受傷後的24小時也是要用冷熱交替 。

傷膝蓋: 臺灣新生報

據國外研究,規律做有氧搭配肌力運動,有助增強免疫力和降低感染風險,中等強度運動更可能改善因老化而下降的免疫功能。 2.韌帶:連結骨頭與骨頭之間的纖維結締組織,為關節提供穩定性和完整性,膝蓋韌帶分為八個內部和六個內部。 登山時,無論是上坡或下坡,都應該改成全腳掌行進,才能使用更多的大肌肉來支撐重量;而腳底與地面的接觸面變大,摩擦力也會增加,而增加穩定性,進而預防滑倒。 以自覺強度來說,大概就是邊走路還能邊和旁人聊天的程度,但如果說話會造成你呼吸紊亂,還是請別說話,盡力調整呼吸節奏。 傷膝蓋2025 此外,下山後做伸展操等緩和運動,也可以加速血液中乳酸送到肝臟儲存與氧化的速度,以及增加心臟與肌肉運用乳酸作為燃料的量,而加速乳酸的排除。 最後,運動完成後要做好柔韌性與協調性的訓練,並且遵循循序漸進的技巧,一旦在運動過程中或運動後出現不適,都要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防對健康不利,就是你在跑步機上跑步,與戶外跑步不傷膝蓋的準則了。

傷膝蓋: 膝蓋擦傷、割傷和瘀傷:處理輕微受傷

此外,葡萄糖胺雖是關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但人喫下的食品經過消化、分解為小分子再進入血液循環,未必能轉換為關節液的原料。 方啟榮醫師建議,很多人靠運動跑步來達到減重的效果,但務必適量為主。 傷膝蓋 達到良好的體能、肌力狀態之後,再進行更進階的比賽,才能避免運動傷害,若受傷也要循序漸進的休復,才能運動久久。 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除了要適度運動外,建議要控制體重,不要偏食,多喫深綠色抗氧化的蔬菜,可減緩老化帶來的關節退化。

傷膝蓋: 使用生薑 減輕疼痛

呂醫師認為,這也是關節角度的問題,只要角度正確而且緩慢,正確的深蹲不會傷害膝關節,但是許多人拿捏不準深蹲的角度,這纔是問題所在。 楊榮森觀察發現,不少人以為穿護膝就是正確保護膝蓋的方式;事實上,運動時才建議穿護膝,可以避免發生運動傷害,以及降低膝關節負擔。 坐矮板凳或盤腿坐著,都會讓膝蓋過度彎曲,比較容易傷害膝關節。 三個字也針對「膝蓋真有使用上限嗎?」做出回應,膝關節由三塊骨頭組合,分別為大腿骨最下端、小腿骨最上端及髕骨,骨頭間有內外側半月軟骨負責緩衝走路、跑步時骨頭間的衝擊力,膝蓋內有前後十字韌帶及內外側支持韌帶以維持整體結構。

介紹這些常見的膝蓋受傷方式,不是要大家自行學會診斷是肌腱、韌帶、還是骨頭出了問題,而是知道膝蓋很容易受傷,且受傷方式還有不同種類。 另外要提醒大家,如果膝蓋受傷時還有以下的情形,一定要盡早就醫檢查。 同理,一般人如果急促的下樓或是下坡,一樣易對膝蓋造成傷害,若穿高跟鞋,膝關節負荷更大,萬一失去平衡,也易跌倒。 陳志華醫師表示,動態的動作會比靜態的活動,讓膝關節承受較大的壓力,而造成傷害。

膝蓋的重要功能是走路,走路正常就能享受到處走走的樂趣。 傷膝蓋2025 中山醫院骨科主任級醫師吳濬哲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關節問題,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退化關節炎。 而躺在牀上,又會造成肌肉萎縮,導致膝蓋磨損的程度更厲害、更痛,關節一直退化下去,就再也不能回到活動自如的狀態了。 在完全治療膝蓋扭傷前,需要進行醫學評估,確認傷勢的嚴重性。 這裡提供一些膝蓋扭傷的治療方法,以及病患可以採取哪些步驟,讓自己的疼痛和腫脹得以在看醫師前的數小時或數天前得到舒緩。

傷膝蓋: 護膝運動2:壓膝

科學家目前並不完全知道退化性關節炎是怎麼來的,以前的觀念認為是機械性磨損造成軟骨流失,這概念聽來合理,但近來的研究發現真相其實複雜得多。 膝蓋是由股骨(大腿骨)、髕骨(膝蓋骨)、脛骨(小腿骨)三者組成的,骨頭跟骨頭之間又有一層軟骨作為緩衝、降低摩擦之用。 傷膝蓋2025 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最大特色,就是這層軟骨的流失(註1)。 工具不要時間過長,否則還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如膝蓋的功能被弱化,以後在運動過程中也許會更容易受傷,所以只要達到每日運動的標準,半個小時的時間即可。

傷膝蓋: 膝蓋退化換人工關節還是痛 膝望工程徹底治療手術後遺症

現在已經有無限的科學證據顯示:這些都不會傷膝蓋關節。 傷膝蓋 盡量讓他避免進行激烈的運動(特別是有身體接觸的運動)以降低進一步撕裂傷口的機會。 最新最完整的運動健身資訊,World Gym Taiwan 團隊,用心打造! 所有你想知道的內容,包含:運動教學、瘦身方法、食物營養、減肥迷思、健康資訊、烹飪食物。。。

比較重的東西要搬移,可用推車來代替手提,減少膝關節的承重。 平常不要久坐,維持同樣姿勢的時間也不要太久,最好半小時就換個姿勢伸展,或走動一下。 陳志華醫師指出,膝蓋彎曲時,膝蓋骨和股骨兩者關節或是軟骨會非常靠近,兩者互相摩擦,人就覺得不舒服。 退化性關節炎隨著年歲增長,遲早會發生,只是發生時間因人而異。

我們的膝蓋每天承受著身體的重量,想要膝關節用得更久,可以透過日常的護膝運動來保健。 關節名醫、慈濟醫院膝關節健康中心主任呂紹睿指出,「60度」是護膝的關鍵,但也不是超過60度,膝關節就會出問題,重點在於動作的「速度」。 膝關節常因承受的重量、臏骨給予膝蓋的壓力及衝擊力等因素而造成傷害。

傷膝蓋: 醫師 + 診別資訊

若上腳的股四頭肌強壯有力,下腳膝蓋所承受的衝擊也會變小。 王大翊建議,平時有空可做「股四頭肌鍛鍊運動」:拿張椅子坐到底,單腳抬起、伸直,翹起腳底板。 若還是免不了爬樓梯、想保有登山的樂趣,王大翊建議,行進時應穿著氣墊鞋,減少因走路在下肢產生衝擊的能量。

由此可見,膝關節已經出問題的人,若能更早改變錯誤的行為模式,就能延緩膝關節軟骨磨損的程度。 呂紹睿醫師也從許多病人的X光片及MRI攝影結果發現,依循正確的觀念治療和保養,能讓關節軟骨再生,延後必須置換人工關節的時機,而這也是他要走向預防醫學,不斷地推廣智慧護膝保健的原因。 英國報紙《Telegraph》在2010年12月23日發表〈Yoga bad for your knees, Indian doctor warns〉(印度醫生警告說瑜伽對膝蓋有害)。 文章說,印度醫生Ashok Rajgopal表示,他已經對許多居於領導地位的瑜伽大師進行過膝關節置換手術。

醫師會評估患者受傷程度,考慮用關節鏡手術或直接開刀來處理膝蓋的問題。 像是前十字韌帶斷裂時,經常可用關節鏡做微創修補手術;但若是骨頭及韌帶都斷了,醫師通常會選擇直接開刀修補。 膝蓋做旋轉、扭動動作時受傷,或在動作很快時急遽轉彎,像運動比賽時突然轉換方向,都可能帶來半月板軟骨撕裂傷。

傷膝蓋: 退化性關節炎是怎麼產生的?

1.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靈活度好:如果膝蓋、髖關節僵硬、退化,要完成這姿勢就有難度,既蹲不下去,還可能相當疼痛。 但如果從小就養成這個習慣,一直保持靈活度,就比較有可能辦到。 側韌帶的受傷後痛點在膝蓋內側或外側,但十字韌帶受傷會讓人覺得膝蓋較深處在痛,比較難定位。 韌帶受傷後患者常常會抱怨即使保持膝蓋不動也在痛,但當膝蓋彎曲、走路、或膝蓋承受重力時都會更痛。 如果有退化性關節炎,盡量避免蹲、跪,家中打掃時,可用長柄掃帚、吸塵器來清潔地面,減少膝蓋彎曲的機會。 其次,走路時可用柺杖、助行器幫忙,上下樓梯可改搭電梯或是電扶梯。

尤其是負重下坡,膝關節會承受比平常大3至4倍的壓力,所以需要特別注意。 年齡、肥胖、職業(常常蹲下或跪著的工作)、舊傷、衝擊性運動、遺傳等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危險因子。 目前認為單純的壓力並不足以損害軟骨,而是組織的修復能力下降(例如年紀大),加上關節結構問題(例如O型腿),與環境因素複雜交互作用,最後才引發膝蓋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