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醫不科學的說法,荊志偉認為「2005年11月19日國家將中國中醫研究院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也是對此等論爭的回擊。」董建棟認為「在現代科學劃界標準下當屬於非科學範疇,而與偽科學截然不同」。 孫學剛等認為按照薩伽德的科學劃界標準,亦「不能說中醫學是一門科學」。 中醫則一方面對古代祕方,醫書進行挖掘、蒐集、考證、從中吸取古人的臨牀經驗,並繼續加以檢視及運用,另一方面也不斷以經方或時方為基礎,針對不同的疾病在臨牀上進行加減,研製新的方劑,或藉由改變劑型,例如中藥注射製劑,來擴展方劑的治療範圍或加強其療效。
- 「漢醫」一詞,一是來自日本之稱,一是來自清代的稱呼。
- 其起源沒有一個統一說法,有一說法是與上世紀香港盛行的武館風氣有關。
- 他著有《傷寒雜病論》、《療婦人方》、《黃素方》、《口齒論》、《平病方》等等醫書,最終流傳下來的醫書被後人編纂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 在中醫師之前註冊制度生效之前,除了提供全科診治及開方,以「中醫」掛名應診的從業員之外,還有後來被納入中醫註冊制度,當時俗稱為「跌打師傅」、「跌打佬」的從業員。
- 同時在北韓研究中醫的所謂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鑑》。
- 部內醫師與護理師參加全院品管圈競賽(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以「建置中醫門診安全就醫照護模式—預防異常事件發生」為主題,榮獲全院佳作(第五名)及人氣圈徽,對首次組團的圈員來說,這樣的成績實在難的。
中醫藥的發展,並非完全以歷代知識的積累為基礎,而是不同的理論或實踐模式在不同時期並行發展而成的。 中醫實踐是屬於「方技」範疇,具有高度的經驗、靈活和技巧性。 所以兩個中醫師治療同一病人時,可能會處方不同的中藥,往往以自己所授的知識及過往經驗為標準。 雖然這些處方成份不同,但都可治療相同的症狀,這與西方醫學理論有差異。 西方醫學認為疾病或症狀應根據科學鑑定過的方法治療,所以相同疾病都用類似手法治療。 這並非說西方醫學比中醫學優勝,只是不同醫療系統各有所長。
中醫師介紹: 中醫部
),亦稱為中醫、大夫,澳門法律上稱中醫生,在一些國家稱為針灸師。 現在通常指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依法取得執業資格,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執業的專業人員,亦可指「中醫藥學科的專業職業隊伍」,包括中醫師、助理中醫師、針灸師、推拿師等[查證請求]。 現代醫學則是根據成文的知識體系進行,如果某種治療方法或藥劑不對或有效,這種知識能很快得以傳播。 現代藉由網路及傳播媒體的發達,以及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所的設立,中醫的各種典籍及資訊亦逐步電子化而得到快速傳播。 中醫的典籍大多成書於古代,如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東漢的《傷寒論》、明朝的《本草綱目》,使用文言或古人的口語、歌訣記載,今人不易瞭解,而增加傳播的難度。
- 傳統中醫以湯藥為主,但北宋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卻大量增加了丸、散、膏、酊的處方,如《乳香圓》、《阿魏圓》等。
- 這證明瞭現今流行的中醫理論基礎實際上是晚出的今文經學的著作,而五行相剋說是戰國時期出現於齊國,而五行相生說是劉向時期出現,所以完善的黃帝內經完成時間絕不可能早於漢宣帝時期。
- 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令秦承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醫學院。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88年設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管理中醫藥行業,是隸屬於衛生部的副部級國家局(2013年衛生部撤銷後轉隸於衛計委)。
- 中醫醫生還可使用「中醫」、「中醫師」、「中醫生」、「國醫」、「唐醫」等名稱,不能使用「醫生」、「醫師」、「醫務所」、「醫療所」等屬於行醫範圍的名稱,因此中醫師無權簽署死亡證,也不能在處方上開任何西藥,更不能使用注射;否則被認為是違法行為。
來中醫楊政道醫師門診就醫,楊醫師以中藥配合導引與飲食衛教調理半年,自然受孕,現已產下一男嬰十月大。 中醫會先以四診(即望、聞、問、切)會診,瞭解病人病情和體質,以陰陽調和、相互平衡的原則,為病人提供相應的治療。 你只需要在Toby上發布你的服務要求,平臺上的中醫師就會很快主動聯繫你提供報價。 你可以輕鬆聯繫到最多4位中醫,自行按照其報價、經驗、專業認證和過往評分去作出比較,從中挑選最適合你的一位。
中醫師介紹: 中醫資訊
廣義: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範圍內的所有的民族醫學、宗教醫學、中國化西洋醫學,如漢醫、藏醫、蒙醫、苗醫、彝醫、維醫、哈薩克醫、佛醫等。
從歷史角度瞭解中醫藥,可以洞悉這門古代醫學精髓,從而建立一個更有效的醫療體系。 中醫師介紹 在國際上中醫針灸作為中醫學的一個部分,引起醫學界的興趣,有學者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針灸對痛證、神經性疾病療效非常顯著。。 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1999年,香港政府根據《中醫藥條例》,成立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用作規管中藥買賣和中醫師的專業水平,以保障公眾健康和消費者權益。
中醫師介紹: 羅綸謙 Lun-Chien Lo 主治醫師
古代中國官方亦不斷蒐集修訂各類中醫典籍,成為官修醫書,並設有考試制度,而在民間則多以師帶徒或家傳的方式傳承。 近現代則成立中醫藥大學或學院等,對中醫學進行的系統整理、研究、教學,而在民間也保留部分師帶徒及家傳方式。 現代中醫也有使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尤其在中國大陸,利用現代醫學檢測方法輔助診斷,中醫師可兼用中藥與西藥為病患治療。 臨牀中醫學:包括中醫內科、中醫外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針灸科、中醫骨傷科、推拿科、中醫眼科、中醫耳鼻咽喉科、中西醫結合醫學、氣功科、中醫護理等。 WHO世界衞生大會將於2019年推出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並首次將中醫傳統醫學納入其中。 此舉意味著中醫在全球或躋身主流療法,而非僅僅作為手術、放射治療等準備療法之外的補充療法。
中醫師介紹: 蔡宜政 中醫師
針對住院中之腦血管疾病、顱腦損傷及脊髓損傷患者,藉由具文獻依據之中醫輔助醫療介入措施,期使達到病患神經學功能進步、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品質提昇,並縮短住院天數,降低醫療費用支出的目的。 適用範圍:腦血管疾病、顱腦損傷及脊髓損傷自診斷日起六個月內之住院病患。 為提供民眾更完善的醫療服務,新光醫院中醫科在董事長吳東進先生及侯勝茂院長的支持下於109年4月成立。 直到2012年,美國有六個州份沒有法律監管中醫,一般稱為「東方醫學」又或「針灸學」,包括阿拉巴馬州、堪薩斯州、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奧克拉荷馬州、懷俄明州。 申請人必須擁有認可學歷(國際申請人必須接受當局的審查),在考試中合格,符合阿伯達省針灸師管理局訂立的條件(包括購買醫療責任保險),方可註冊。
中醫師介紹: 註冊中醫師 (註冊編號:
專精於『產前產後調理』、『更年期調理』、『經期調理』,女性在體質調理這部分相當的重要,尤其是在經期方面,現代女性常有經期不順或是經痛等狀況,若有以上這些狀況,都可以來找廖美雅醫師諮詢調理。 馬偕博士的巡迴醫療不僅限於平地,也深入山區,不定期為原住民做醫療服務,友誼藉此在山地鄉生根。 中醫部成立一年多,即當仁不讓地加入本院IDS新竹尖石部落醫療服務,中醫的「簡便廉效(簡單、便利、便宜、有效)」,在山地醫療別具優勢,使用攜帶方便的針灸,便能大大緩解原住民因農忙、勞務所累積的痠痛疲憊。 目前服務的據點有新竹縣尖石鄉田埔、新光及鎮西堡,期待未來能進一步擴大服務。 我們也走入社區定期參與衛教講座,帶給大家預防保健的觀念,達到中醫上醫治未病的目標。
中醫師介紹: 神經內科
擅於運用中醫把脈與辨證論治調整體質和免疫力,改善人體對病菌的抵抗力。 也擅長治療失眠、頭痛、便祕、胃食道逆流等常見疾病。 中醫師介紹2025 曾接受本院糖尿病神經病變與血管病變西醫訓練,並從事肺癌臨牀研究。
中醫師介紹: 神經修復中心
李育臣主任長期精研針灸治療,專長在顏面神經麻痺、腦中風後遺症、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炎、過敏性鼻病、帕金森症及動作障礙疾病的治療。 李主任對頻譜儀治療疾病的研究不遺餘力,採用頻譜儀及按摩穴位及無痛的雷射針灸等方法,可以改善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 專長為腫瘤疾病暨開刀放化療後調理、消化系肝膽腸胃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膽結石、胰臟炎、腸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等)、風濕免疫暨過敏性疾病(過敏性鼻炎、氣喘、蕁麻疹、濕疹皮膚炎及關節炎等)。 科學中藥及傳統飲片草藥之內服治療、感冒、慢性支氣管炎、氣喘、過敏性鼻炎、胃痛、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肝病、便祕、B型肝炎、皮膚病、疔瘡腫毒、腎炎、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失眠、頭痛、骨關節疾病。 設有腫瘤科、心腦血管科、婦科、皮膚科及內科等專科服務,由經驗豐富的註冊中醫師主理,確保病人得到最可靠之診斷及治療。
中醫師介紹: 專業治療
下轄四分科中醫內科、中醫婦兒科、中醫針灸科、中醫骨傷科。 中醫科秉持新光醫院一貫的目標:持續致力於提升醫療品質、促進醫病溝通、維護病人隱私,以提供更優良的醫療環境,並深耕社區健康營造,成為士林地區之醫療重鎮。 日本的中醫,稱為「漢方醫」,而中藥則稱為「漢方藥」。 自1976年起,漢方藥獲日本醫療衛生當局正式認可。
顏宏融醫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附設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兼具中西醫師資格、完成林口長庚中西醫兒科完整臨牀訓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免疫研究訓練。 《康健》雜誌專文採訪讚譽為「融會中西醫,當孩子的家庭醫師」。 中醫師介紹 顏醫師對待每個求診的小病人有如親出,時時想著:「如果這是我的孩子,我要怎麼幫助他?」他的專長除了兒科疾病,也包括免疫疾病,結合現代醫學的方法,透過精準免疫調控,驗證傳統的中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