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元節源出《大獻經》,佛教盂蘭盆會源出《佛說盂蘭盆經》。 唐代僧人曾揭發道士劉無待仿擬佛教盂蘭盆會僞造《大獻經》。 不同祭祀對象必須使用不同的紙錢,神明需用金紙(天金或太極金),祖先和地基主使用刈金和銀紙;中元節好兄弟則使用小銀,不要搞錯了。 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除夕祭祖,是漢族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之一。
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方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纔開始在全國範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 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陽、清明或冬至掃墓,如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昆明等地方。 以「郭祖、子民、儀式」為活動內涵,以郭祖「郭子儀」做活動代言人,統整2008所有鷄籠中元祭活動內容,並發行紀念公仔為歷年來之創舉。
中元祭祖: 中元祭祖佛壇卻遭貓皇霸佔 網友見照笑了:祖先會很開心吧
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 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無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捨,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江西: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摺紙錠。 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 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
國防部表示,有關義務役役期的檢討,目前仍在跨部會研議討論。 俄羅斯總統普欽,週一自己開車,克里米亞大橋視察;今年10月大橋遭砲彈攻擊,部分橋面遭毀損,烏克蘭始終否認發動攻擊。 不過就在普欽視察大橋的同一天,烏軍以無人機攻擊俄羅斯境內兩處空軍基地;紐約時報稱,這是開戰9個月來,烏克蘭最明目張膽的一次攻擊,俄羅斯也立刻反擊,加強轟炸烏克蘭的城市。 今年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俄國人權鬥士就表示,只要普欽在位一天,就不會用和平談判結束戰爭。 但在超拔的對象中有一項特別吸引目光,就是冤親債主。
中元祭祖: 中元節拜拜SOP你會了嗎?
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20世紀20-40年代,七月半是個隆重熱鬧節日。 人們傳承着以家爲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七月十四節俗的首要內容。
- 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爲“麪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
- 大體上從農曆七月一日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歷經十二日主普壇開燈放彩,十三日迎鬥燈遶境祈福,十四日放水燈遊行、海濱放水燈頭以及十五日公私普渡、跳鍾馗,八月一日的關龕門等,祭典活動時間長達一個月。
- 湖北:麻城人每逢農曆七月十五前後,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
- 山東、東北地區: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時時分,大大小小都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點燭、燒香、焚紙、放炮,子孫跪拜如儀,稱爲“發紙接種”。
- 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無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捨,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閻王會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煙食,所以七月也稱爲鬼月,這個月被人們認爲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爲“田旛”。 山東: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 沾化縣各家採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爲“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 德州陵縣稱中元節爲掐嘴節,家家喫粗茶淡飯。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七月半祭祖,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
中元祭祖: 基隆本土口說藝術大車拚 中元祭、潮境、吉古拉都融入
雙方因籍貫各異,常因商業、 土地、耕種、習俗、信仰等事摩擦,衍生漳泉械鬥,死傷慘烈,對立情勢緊張,甚至遷怒彼此所信仰的鄉土神,有「尪公不過獅球嶺」、「尪公沒頭殼,聖公沒手骨」的俗諺。 普渡時間:未時(下午 1~3 點)後,太陽下山前(約下午 中元祭祖2025 5~6 點)。 祭拜供品:五味菜碗(家常菜餚,有雞腿與雞蛋更佳;供品需全熟)、2 碗飯、2 雙筷子、3 杯酒(亦可使用清茶替代)、水果。 祭拜供品:熟食飯菜(供品需全熟;6 碗,雙數以上的倍數皆可)、7杯酒(亦可使用清茶替代)、7副碗筷、牲禮、水果。 致詞完畢,馬英九贈匾額「敬天弘善」給劉唐杜宗親會,張通榮贈匾額「闡弘文化」。
中元祭祖: 祭典儀式
佛教中的七月,原爲一個佛的歡喜月,而非“鬼節”。 盂蘭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爲“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 佛經《盂蘭盆經》在西晉時期翻譯傳入中國,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與當時仍然存有的孝道觀念暗合,後被推崇“三教同源說”的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提倡,將其定爲一個民俗節日,當時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 只是到了宋代才發生了變化,發展爲薦亡度鬼。 不知是巧合,還是道教附會佛教的盂蘭盆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都設定在七月十五這一天。
中元祭祖: 中元節【祭拜地基主】供品與拜拜時間
但因各地習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飯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時前後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開家門前祭拜;而臺灣地區是在除夕午後,進行一年中最後一次祭拜祖先。 還有的地方初一在家裏祭拜之後,還要去祠堂祭祖。 也有上墳祭祖的,俗稱墓祭,主要是在墳地燒香、上供、叩拜。
中元祭祖: 中元普渡
祭祀的順序當然是從墳地中輩份最高者開始。 把炕桌擺在墳前,磕頭行禮,再倒一盅酒於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後,把飯菜埋進土裏,算是給祖宗們“送去”了,同時還要在墳前燒紙,算是孝敬祖先們過年期間的“零花錢”。 祭獻禮儀包括上香、讀祝文、奉獻飯羹、奉茶、獻帛、獻酒、獻饌盒、獻胙肉、獻嘏辭(福辭)、焚祝文、辭神叩拜等。 有的地方在焚帛燒錢紙時,主祭要在神前獻上一杯酒,然後由禮生送至焚帛處,將酒酹在上面,酹時將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獻上錢帛之虔誠。
中元祭祖: 祭祖重陽祭祖
1952年起,國民政府大力推動「掃除迷信」政策,管制民間信仰儀式與宗教活動,以「節約拜拜」為名,規定於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時,統一普度,相沿至今。 近年大小私普又逐漸各自擇日舉行,不再統一普度。 唯由宗親會主辦的主普壇公普仍維持在中元節當日舉行。 隨著文化越來越開明,在祭拜的儀式上也相對簡化,只要誠心誠意,心意都能傳達到。 其中,起源於1855年的鷄籠中元祭,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民俗祭典之一,也是第一個被指定為「重要民俗」類國家文化資產的節慶。 “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
中元祭祖: 中元節各國習俗
道教方面,中國北方盛行太乙救苦天尊之類的法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專責救度亡魂的大神,道教超度科儀中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神者,名目繁多。 如 :《太乙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靈寶煉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燈儀》等等。 而在中國,《盂蘭盆經》傳入後,由於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歷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中元祭祖: 僑委會華語教學國際高峯會導入科技力 臺灣華語文品牌升級
依左尊右卑次第排列,明年輪值主普安置於左首,去年主普則安置於右尾。 農曆六月最後一日夜間,各宗親會理事長、爐主齊聚於獅球嶺三姓公廟前,先由主普宗親會進行祭祀,待子時一到便由道士帶領主普宗親會所組成之祭祀委員會主任委員(或爐主)進行開龕門儀式。 而臺灣本為移民社會,開拓過程中,許多人死於船難、瘟疫、械鬥等,凡死於非命而又無妥善安葬者,常被認為將化身「厲鬼」。
每時每刻,有人歡笑,有人離別,有人在平淡夜晚永恆失去此生摯愛。 今晚的文章獻給每一個終究離開的你我—— 2022中元夜,我們燦爛的活。 江蘇: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 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 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
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 送回時稱為送祖靈,華人、朝鮮族、越南人和琉球人會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在中國湘、贛的一些地區和日本本土,盂蘭盆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特殊的日子在七月初一(開鬼門)、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誕、普度)、七月廿九或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誕、關鬼門),其他七月的神誕是獨立的,並不結合在普度的祭祀活動。 除了祭祀燒紙,中元節也可以這麼過 中元”即漢族傳統節日“三元”之一。
以至於後世以爲,這兩個是一個節日的兩個名稱。 中元祭祖2025 同時也由於其意義和習俗早已難以分清,兩個節日的習俗開始混用。 [12-13]從儀式和日期兩個方面仔細考察,會發現道教中元節一方面的確仿效佛教盂蘭盆會,另一方面與道教本身的信仰或教制也不無關係。 道教中元節其實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創造的宗教節日,它是中古時代佛道融合的典型例證。 道教中元節的玄都大獻儀式就是《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七“功德品”所列舉的第八種功德——供養儀式。 中元祭祖2025 《大獻經》借鑑了《佛說盂蘭盆經》供養僧人可以度亡的做法和觀念,將佛教盂蘭盆供養儀式改編爲道教玄都大獻。
中元祭祖: 道教中元法會
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着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 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
一方面向基隆四大廟(田都元帥府/哨船頭覺修宮、慶安宮、奠濟宮、基隆城隍廟)祈求平安。 一方面也是則透過陣頭、排場展示,展現各宗族於地方上的發展。 由主普字姓宗親會的水燈頭居首,明年主普者居次,依序排列,去年輪值主普姓氏居末,一一展示巨型水燈。 初一午時一過,先由基隆本地北管子弟班演奏揭開序幕。 老大公廟會先由主普宗親會行三獻禮,既由輪值主普宗親會祭祀委員會主任委員、爐主、理事長主祭,基隆市長、各字姓代表及地方政要與祭,舉行三獻禮。
園區以弘揚孝道爲主旨,以祭祖文化和觀音文化爲特色,是一個融尋根祭祖、旅遊觀光和孝道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這裏有文化底蘊深厚的先祖廟堂、中華孝道博物館、淨澄湖、等景點,同時配有功能齊全的各類服務設施。 先秦道家學派的《道德經》(《老子》)、《莊子》兩部書則從反面說明了禮儀形式與天道自然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禮儀的不足。 中元祭祖 老子、莊子批評煩瑣禮儀違反人的自然性,主張恢復禮儀沒有產生前人的樸素自然本性。 《道德經》認爲,禮儀產生於“道德”廢棄以後的時代,其名言是:“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莊子》書記載,老子去世,好朋友秦失來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號而出”。
越南盂蘭盆節除了祭祖、普渡之外,還有感謝母親、對母親表達孝心的意義,這是人們仿效目連救母故事中目犍連對母親盡孝的精神,因此這天也是越南傳統的母親節。 這天人們會一家團聚,一起表達對母親的敬愛。 日間一起拜祭祖先、迎接祖先亡魂回家團聚,體現越南傳統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精神。
中元祭祖: 祭祖清明祭祖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張通榮致詞指出,為期一個月的「雞籠中元祭」活動中,「建國一百‧福智鱟江」展陳活動,結合動畫及多媒體互動,還將展陳藝術延伸到戶外,讓民眾能更親近並融入藝術當中。 藝文華會以 「競和、再生」作為主題,除邀請國際知名團隊之外,更加上國內及在地許多優秀團隊,總計14場的演藝活動,將為基隆帶來令人難忘的藝文饗宴。 祭祖也是我們告慰先人的一種方式,是孝道的表現,是對孝文化的一種傳承。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中元祭祖 那些爲自己遮風避雨的親人終將遠去,而自己也將成爲爲下一代張開保護傘的人。
中元祭祖: 中元節【祭拜神明】供品與拜拜時間
一方面是源於“百善孝爲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表達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興旺發達。 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 在過去,祭祖儀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舉行,身穿盛裝的同一姓氏宗族參加,儀式較爲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