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如此,傷害別人的動機,卻仍然是決定某一個人是不是敵人的基礎。 譬如,醫生在動手術的時候,可能會使我們感到痛苦,但我們不會把他當成敵 人。 只有在面對想傷害我們的敵人時,我們才能真正修持忍辱,因此敵人是絕 對需要的;你不可能對你上師修持忍辱。
- 在他的船上有五百位商人,其中有一位 被認為陰謀殺害其他的四百九十九位,以攫取所有財物。
- 詮釋:我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意爲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覺悟)那裏沒得到什麼,乃至一點點法都沒得到,只是一個名罷了。
- 冰結琉璃,寶地一掌平,七重行樹,八德涼清。
- 釋迦牟尼佛和歷代禪師們道出了原委,又不易為人瞭解。
- 附綴於佛經的一些讀後感或修行的實踐中得到的體悟寫成的語句。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為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世間上所有的仁人志士,哪一個不是憑藉願心來成就功業? 宇宙中一切的諸佛菩薩,哪一個不是依照願心來圓滿菩提? 願心是方向、動力,佛光會員應以廣大的願力來熟土嚴生。 佛教的百千法門之中,發心最為重要,發心喫飯,飯會喫得特別香甜;發心睡覺,醒來時會覺得全身特別舒暢;發心掃地,會將地掃得很乾淨;發心寫字,字也會寫得很歡喜。
偈: 偈基本釋義
認出了各式各樣的煩惱之後,即使是最微細的煩惱生起時,也不可以這麼 認為:「這可能不會有什麼問題。」因為它會變得越來越強烈,就好像房子開 始燃起小火一樣。 西藏有句諺語說:「不要結交『可能不會有問題』的朋 友。」因為這是危險的事。 由於錯誤的理由,我們對自己感到驕傲,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反之,我 們可以藉著思惟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來對治驕傲。 譬如,就以這隻嗡嗡叫 飛舞在我四周的蒼蠅為例吧!
度生有我,度生的慈悲心就發不起來;喜捨著相,喜捨的功德就大不起來。 佛光會員應該學習無條件的給人安樂,無條件的為人濟苦,無條件的給人歡喜,無條件的為人奉獻,能如此將自己的發心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做人處事必定圓滿成功。 至於喜捨,更是佛子們最基本的道德修養,因為世間上沒有比歡喜更重要的事情了! 古聖先賢甚且如此,我們薄地凡夫更應仿效追隨,口出善言,身行恭敬,隨手服務,隨心祝福。 「大仙!如有多人,以諸鎧仗,牢自莊嚴,欲前討賊;臨陣恐怖,則便退散。無量眾生,亦復如是,發菩提心,牢自莊嚴;見生死過,心生恐怖,即便退散。
偈: 偈語誕生偈
我於爾時,作婆羅門,修菩薩行。 悉能通達,一切外道所有經論;修寂滅行,具足威儀。 其心清淨,不為外來能生欲想,之所破壞。 滅瞋恚火,受持常樂我淨之法。 周遍求索大乘經典,乃至不聞方等名字。 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不過一花一草,處處皆是佛,一切衆生皆是佛。
-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 詩中要求大家不能拘泥文字,對佛法要用真心去體味,只有心地圓融,無執無妄,纔可蠲棄凡情。
- 不過,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毫無疑問的,這隻弱小低等 的蒼蠅,一直被業障所牽引,無法從事宗教修持,但也不會憑藉精密的技巧而 造惡業。
- 不向一切塑畫相佈施即是離相。
- 或對四眾,或對十方佛,或對舍利、尊像、大眾,或對一人,若獨自等;又向十方盡虛空三寶,及盡眾生界等,具向發露懺悔。
- 「迴向偈」和「迴向文」有很多,可任選適合自己的一個即可。
放下我們內心的執著,貪嗔癡、無明、等等煩惱,有天一日,水到渠成,終能見道! 因為人到無求品自高,若果你真的悟得自己本來面目,山河大地盡是如來法身。 雖然悟道,但是要悟後起修,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 1、一偈,也就是一篇偈語。 所謂“偈語”,就是附綴於佛經的一些讀後感或修行的實踐中得到的體悟寫成的語句。
偈: 菩提雨露
三者意業「憶念觀察門」:所謂專意念、觀彼佛,及一切聖眾身 相光明、國土莊嚴等,如《觀經》說;唯除睡時,恆憶、恆念、恆想、 恆觀此事等;故名觀察門。 二者口業「讚歎門」:所謂專意讚歎彼佛身相光明、一切聖眾身 相光明、及彼國中一切寶莊嚴光明等;故名讚歎門。 總之,我請求大家,呼籲大家:盡一切力量培養慈悲心、愛心和恭敬心, 分擔其他眾生的痛苦,對其他眾生的痛苦多一分關懷,自私心要少一些。 不管 你是不是信仰上帝,不管你是不是信仰佛陀,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日 常生活中,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溫暖的心。
偈: 偈語頓漸第八
裡頭除了滿滿臭豆腐、泡菜外,還有肉片、雞蛋和各式火鍋料,看起來小小一鍋,喫到一半已有飽足感,搭配冬粉、白飯雙主食,喫完飽到想直接回飯店午休一下。 所以迴向裡面一定有願,願裡面不一定有迴向,願要兌現了才叫迴向,因此發願迴向是連帶而起,道理在此地。 迴向文大抵以誦經之功德,轉送給特定對象、事物或理想。 回「因」向「果」:即將「因」地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到最高無上的佛果。
偈: 偈語第十六品 能淨
一者身業「禮拜門」:所謂一心專至,恭敬合掌,香華供養,禮 拜彼阿彌陀佛。 禮即專禮彼佛,畢命為期,不雜餘禮;故名禮拜門。 不過,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些東西,卻好像是客觀獨立存在的。 因此,事 情在我們心上呈現的方式,跟它們實際存在的方式,或當我們分析時所看到它 們呈現的方式,兩者之間就有差距。 如果它們確實是以獨立存在的方式而呈現 時,那麼在我們分析時,這種存在的型式應該變得越來越清晰才對。 不過,我 們可以透過經驗獲得如下的結論:當我們尋找這些東西時,一經過分析就無法 發現它們。
偈: 偈方言彙集
修行不應該這個樣子,必須完全是為了別人。 如果某人或某事以好的動機對待你,你很容易就會產生尊敬和珍惜的感 覺。 譬如,我們努力想達成的教法,苦的真正息滅等等,一點都不需要什麼動 機,我們還是會非常珍惜、看重和尊敬它們。 因此,如果有什麼東西有助於增 益德性和積聚功德的話,有沒有動機就毫差別了。 這並不表示在佛教中,你只能時時刻刻喫虧,故意尋找苦日子過。
偈: 漢字: 偈 (多音字)
譬如,在菩薩戒的四十六輕戒中,有一條戒是要對做錯事的人,做合宜的 回應和阻止。 如果有人正在做某件壞事,確實有必要加以阻止。 釋迦牟尼佛在 偈2025 他的前世中,曾經示現為慈悲的船長。
偈: 字:偈
詮釋:有了目標誌向和熱愛就去努力實現,付出了是否能收穫還要看是符合實際;沒有目標誌向和熱愛就如同種地沒有種子,沒有真愛就沒有生長力。 傳衣說,慧能的種種在歷史之中,當環境適宜的時候這個果還會生出來,大丈夫不傳讀經書,不造拜雕像,只求立志行果。 詮釋:如果不認識自己的本心所愛,學習任何法都沒有益處;能夠認識到自己內心的志向,就見到本性,成了丈夫,成了天人師,成了佛。 大丈夫,心又名佛即是天人師,即是丈夫,這裏教導人有一顆丈夫之心,立志行一。 偈2025 偈2025 詮釋:這就是金剛經的四句偈語。 一切有爲的法(直指傳唸經書、造拜畫像、造拜雕像、燒香拜佛等佈施之爲),如同夢幻和泡影,如同露珠和閃電很快就消逝,應該保持這樣的正確觀念。
偈: 偈作者簡介
由於他的慈悲動機,船 長甚至因為殺一個人而積聚了大功德。 這個例子說明菩薩為了阻止別人做壞 事,該做些什麼合宜的動作。 詮釋:有菩提之心人的能夠自性,一心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這樣自然就清淨了;只要用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一直向前就成了佛。 用心的人,一心一意去實現自己的夢想,能夠用心聽、用心說、用心看、用心學、用心思考、堅持用心做好一件事,就有了菩提之心。
偈: 偈作品註釋
在佛門的修持裡,更有所謂的「四無量心」,就是要我們發無量的慈心、無量的悲心、無量的喜心和無量的捨心。 我於爾時住於雪山,其山清淨流泉浴池,樹林藥木充滿其地。 處處石間有清流水,多諸香花周遍嚴飾。 眾鳥禽獸不可稱計,甘果滋繁種別難計。 復有無量藕根、甘根、青木、香根。
得六種之神通,圓一生之佛果。 然後,不捨法界,偏入塵勞。 等觀音之慈心,行普賢之願海。 疾疫世而現為藥草,救療沉痾。 饑饉時而化作稻梁,濟諸貧餒。 次期累世冤親,現存眷屬,出四生之汩沒,捨萬劫之愛纏。
偈: 偈語第二十七品
中品懺悔者:遍身熱汗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 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 此等三品,雖有差別,即是久種解脫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懺,即能徹法徹髓。
決不可以忽略其他的眾生,你必須把他們當成寶,如此便可以完成暫時和最終 的目標;你必須一心一意珍惜它們。 你必須把其他眾生看得比你還可愛、還重 要。 一開始,你必須依賴其他眾生來產生利他的大願,以證得最高的開悟。 在 中間的階段,你必須以你與其他眾生的關係,來逐漸增加這種善心,同時修習 善行,以便達成開悟。 最後,你是為了其他眾生而成佛的。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悲是每一個修行人對世間眾生應有的態度。 俗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阿彌陀佛慈悲接引眾生,往生極樂;觀世音菩薩倒駕慈航,尋聲救苦,所以中國民間都把家裡最好的位置讓給他們,並且不時上香供養,禮拜稱名。 陰雲愛逮 箕畢同龍騰 蛟躍雨滂勃 陸地欲成河 願駕金鳥 遍地沐陽和 南無光明藏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十往生經》雲: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然十方虛空無邊,三寶無盡,若禮一拜,即是福田無量,功德無 窮。 能至心禮之一拜,一一佛上,一一法上,一一菩薩聖僧上, 一一舍利上,皆得身口意業解脫分善根,來資益行者,以成己業。
偈: 佛教法器簡介
能如此懺者,不問久近,所有重障,頓皆滅盡。 若不如此,縱使日夜十二時急走,眾是無益,若不作者。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 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 瞭解這一點又有什麼好處呢? 在們的貪瞋等種種煩惱之所以產生,是因為 我們在現象之上加以分別善惡,而這種分別又不是它們所確實擁有的。
弟子(某甲)自違真性,枉入迷流。 隨生死以飄沉,逐色聲而貪染。 出煩惱之深淵,到菩提之彼岸。 般若智以現前,菩提心而不退。 偈2025 修習正法,了悟大乘開六度之行門,越三祗之劫海。 偈 建法幢於處處,破疑網於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