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68002025詳細懶人包!(震驚真相)

另外他們也補充這並不是最佳礦機的電腦配置,如果是為了挖礦而組的電腦,CPU、主機板或記憶體不用買太貴的,電源供應器和散熱器更加重要,散熱越好,相對硬體的使用壽命更長,也不容易故障。 挖礦測試軟體使用的是 NiceHash Miner,挖以太幣。 Radeon HD 6800系列的發布針對美金150~250元價位帶而來,首當其衝的正是NVIDIA的當紅炸子雞GeForce GTX 460。 據傳NVIDIA方面為求防堵對手,已經計畫主動調降GTX 460的售價。

2K amd6800 性能對比——畫質預設:Ultra,開啓 RTX 與 DLSS(僅 RTX 顯卡)2K 性能對比表我自認爲 2K 正是該卡的目標分辨率,這一分辨率下我們在性能對比上也看到了類似5的結果,但每個遊戲的實際 FPS 更有參考價值。 哪怕開啓了光線追蹤,我測試過的多數遊戲也能達到 60 FPS 以上。 只有兩款遊戲略低於這一數字(《地鐵:離去》平均 55 FPS,《戰地 5》平均 57 FPS),另有兩款遊戲的 FPS 低到無法暢玩:《控制》和《我的世界 RTX 版》。 再者,每一款已公佈的 RX 6000 系列顯卡都集成了全新的 GPU 級緩存,名爲 Infinity Cache。 amd6800 GPU 可以將重要的數據存儲在該緩存內,而不是從顯存中抽取,由此減少了延遲提高了有效帶寬。

amd6800: HD 6850 更新常見問題集

沒有 SAM 時,CPU 最大隻能訪問 256MB 顯存第三,藉助一個名爲 Smart Access Memory 的新系統(簡稱 SAM),RX 6000 系列顯卡將與 Ryzen 5000 系列 CPU 協同工作。 如果你在 500 系列的主板上安裝了 AMD 最新的 Ryzen CPU,該 CPU 就可以直接訪問 RX 6800 的 16GB 顯存,進而提升整體性能。 AMD 宣稱這一技術帶來的平均提升達到 6%,但具體表現視遊戲而定。 (比如 AMD 的宣傳文案中,《極限競速:地平線 4》在 2K 下有了 15% 的性能提升)。

amd6800

4K 性能對比——畫質預設:Ultra,開啓 RTX 與 DLSS(僅 RTX amd68002025 顯卡)既然這張顯卡的定位是與 RTX 3070 硬碰硬,而後者本身又是對標 Nvidia RTX 2080 Ti,我們決定擴大測試範圍,先從 4K 開始。 如你所見,在無光追的遊戲中,這張卡與 RTX 3070 不分高下。 事實上,除了《德軍總部:新血脈》以外(該作的光追由 Nvidia 獨佔,所以 AMD 的測試結果沒有可比性),RX 6800 比 RTX 3070 的平均性能高出 10%,與 RX 6800 XT 相比僅低了 15%。

amd6800: 顯卡天梯圖(即將更新):

這張卡與 Nvidia 新推出的幾款顯卡相比噪音也要大一些,隨着顯卡風扇轉速的改變,噪音也會出現明顯的起伏,蓋過我的機箱風扇聲。 簡而言之,這張顯卡的散熱方案雖然有效,但在溫度和噪音方面略微遜色於競爭對手。 在 2K 分辨率下,這張卡可以在以上五款遊戲的三款中維持在 60 FPS,除了 RTX 設置爲「高」下 55 FPS 的《地鐵:離去》和 58 FPS amd6800 的《荒野大鏢客 2》。

由於我們的測試環境搭載的是 Intel CPU,所以未能測試該技術,但合理預估下,這一新系統將會帶來適度的性能攀升。 實時的光線追蹤很消耗顯卡資源,特別是採用軟件層方案,過去N卡引導的光線追蹤技術到目前已經發展到第二代了,6800顯卡目前採用了硬件直接加速,官方宣傳是可以比軟件方案提高了10倍的性能,不過從遊戲實測看,潛力並未發揮。 將 AMD 顯卡與獨享 DLSS 技術的 Nvidia RTX 顯卡相比是否公平呢? AMD 也有自知之明,因爲它正在開發自己的方案來應對 Nvidia 的 AI 超採樣系統:FidelityFX 超級分辨率,但除了仍處於開發階段外,我們對這一技術知之甚少。 目前 Nvidia 的領先優勢很難忽略,因爲大部分支持光線追蹤的遊戲也都支持 amd6800 DLSS。 哪怕 RX 6800 在 4K 下擁有不錯的性能表現(如下所示),這種超採樣系統的缺失爲其首發帶來了不小的劣勢。

amd6800: 支持SAM(Smart Access Memory)

Nvidia透過以AI為核心的超級採樣技術對支援該技術的遊戲來說是一個變革,只需切換遊戲設置,就能帶來出色的畫質和更高的幀率。 三款全新的Radeon RX 6000系列顯卡同樣採用了傳統的設計,正規的PCIe介面和三風扇系統為顯卡散熱。 AMD並沒有像Nvidia那樣做任何花哨的工作來縮小PCB,也沒有引入新的12 Pin電源介面。 R7-6800H看評測的結果表明比5800H性能低10%左右。

  • 事實上,除了《德軍總部:新血脈》以外(該作的光追由 Nvidia 獨佔,所以 AMD 的測試結果沒有可比性),RX 6800 比 RTX 3070 的平均性能高出 10%,與 RX 6800 XT 相比僅低了 15%。
  • Nvidia的RTX 3080和3090卡也都使用更快的GDDR6X模組,但AMD選擇避免轉向更昂貴和更耗電的高速模組。
  • 全新的三風扇設計與上一代鼓風機式散熱器相比,足以稱得上是一大進步。
  • 三款顯卡幾乎都是衝著 NVIDIA GeForce RTX 系列而來,但 AMD 也強調,也必須要搭配 AMD 自家 Ryzen CPU 纔有完整表現。

考慮到次世代主機同樣基於 RDNA 2 架構,而且也利用了光線追蹤技術,我對 AMD 顯卡光線追蹤的未來表現非常期待。 考慮到 AMD 似乎欲將這張卡與 RTX 3070 擺在同一定位,我將着重測試 4K 和 2K 下的實機表現,但同樣會記錄初期遊戲測試中 1080p 下的結果。 說到時鐘頻率,RX 6800 的「遊戲頻率」爲 1815MHz,Boost 頻率達到 2105MHz。 這與 RX 6800 XT 的 2015MHz 和 2250MHz 相比落後不少,但與 RX 5700 XT 的 1755MHz 和 1905MHz 相比,可視作顯著的改進。 從過去多年的經驗來看,標定的時鐘頻率都有所保留,只要功率和溫度限定在接受範圍內,每張卡的時鐘頻率都能巧妙地越過這些數值。 例如遊戲運行中,我的樣卡常常會達到 2275MHz,並維持在該頻率。

amd6800: 最受歡迎的 5 種 Radeon 驅動程式 (56 型號)

AMD在這裡將其CU總數提升到了80個,2.25 GHz Boost 時脈,內建 128MB Infinity Cache 與 16GB GDDR6 記憶體、300W 功耗,從AMD自家的基準測試來看,與RTX 3090的表現就顯得算是勉強追上。 AMD分享了一些基準測試顯示Radeon RX 6800 XT各項遊戲中,在4K下擊敗了RTX 3080或是至少與RTX 3080相媲美。 如果這些結果在更多的遊戲中也有相似的表現,那麼Radeon RX 6800 XT肯定很有希望獲得4K遊戲性價比之王的美譽。

而相比其他大型的公有雲平臺,John 也提及 Google Cloud 的介面操作簡易性和低延遲網路是當時選用的兩大特點。 他進一步解釋,因為礦池服務很重視延遲性,而 Google Cloud 在臺灣彰濱工業區設有資料中心,延遲相對較低,所以創業當時就決定採用它來搭建 GPUMINE。 雖然目前 GPUMINE 整套服務都建在 Google Cloud 上,但 John 也坦言,正式創業前其實也試過各種大大小小的公有雲平臺。 他分享過往租用小型 VM 的經歷,指出當中的問題點是開發環境相對複雜,不像在 Google Cloud 上想要一個或多個 Public IP,甚至是 Load Balancing 等功能都可快速取得,讓團隊能用最少的開發人力構建一套雲端服務。 HD6800系列顯卡括HD6850和HD6870兩款,HD6850相當於GTX460顯卡,HD6870相當於GTX750顯卡的水平。 這也是微軟的Xbox Series X和索尼的PlayStation 5所採用的架構。

amd6800: amd6800

你會注意到,AMD在三款新的Radeon卡中都選擇了16GB的GDDR6記憶體。 這比RTX 3070 和RTX 3080 上提供的更多,但比RTX 3090上的24GB少。 Nvidia的RTX 3080和3090卡也都使用更快的GDDR6X模組,但AMD選擇避免轉向更昂貴和更耗電的高速模組。 最後,還有999美元的RX 6900 amd6800 XT,與Nvidia的RTX 3090一決高下。

amd6800

進階驅動程式更新工具可保證您擁有所有新的驅動程式版本、確認更新是否相容,並提供目前驅動程式的備份。 維護驅動程式備份可讓您知道您可以將任何驅動程式還原至先前版本 (如有必要) 的安全性。 DriverDoc 提供擁有超過 2,150,000 項驅動程式的資料庫,不僅可讓 圖形卡 維持更新,亦可讓其他的電腦驅動程式維持最新狀態。 建議: 針對大部分的 Windows 使用者,強烈建議使用諸如 DriverDoc 等驅動程式更新公用程式 [DriverDoc – Solvusoft的產品]來協助更新 AMD 圖形卡 驅動程式。 此 Windows 公用程式會自動下載、安裝和更新 HD 6850 驅動程式,防止您安裝錯誤的作業系統驅動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