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款Athlon處理器屬於AMD的第七代(K7),與當時英特爾的Pentium III處理器競爭,及後出現Athlon XP、MP等。 現時最新的Athlon處理器有屬於Zen架構的Athlon APU系列。 另有低功耗Athlon,2014年推出,以廉價及低功耗市場作為定位,4核心、28nm製程及25W熱設計功耗,整合AMD Radeon amd athlon R3圖形處理器,整合北橋和南橋,使用Socket AM1插座。
第一款Athlon處理器於1999年6月23日首度亮相,其名稱取自田徑運動的「十項全能」 。 首批處理器的時脈介於500到700 amd athlon2025 MHz之間,其插槽為Slot A,核心修訂版本是”K7″,延續它家族中前輩K6處理器的命名規則。 並帶有512 KB的半速L2 cache,及後搶在Intel之前推出1Ghz處理器的版本。 Athlon是美國AMD公司的一種為x86計算機平臺而設的微處理器,也是AMD最爲成功的微架構之一,其研發負責人是前AMD首席執行官Dirk Meyer。
amd athlon: AMD Athlon
從內部而言,Athlon是完整的第七代x86處理器。 這個微處理器是由AMD工程師和新僱用其它的DEC工程師聯合開發的,而數年之後這羣外來的工程師無一例外的成爲AMD的絕對核心研發團隊。 所以融合AMD以前的CPU和DEC Alpha amd athlon 21264處理器的技術。 正如AMD的K5和K6處理器,Athlon是一個RISC(精簡指令集)的微處理器,能夠即時解譯x86指令到她自己的內部指令。
另外奔騰III部分的產能的嚴重低下也爲AMD製造機會。 而AMD,相反地,非常成功的實現製程的平滑過渡,產能充足,Athlon的銷售業績不斷上升。 不少Intel的老顧客爲Athlon良好的性能和合理的價格所吸引;而可能成爲AMD持股人的前景更成爲他們不可抵抗的誘惑。 這種巨大的需求直接導致AMD停止生產K6-III CPU。
amd athlon: [徵/全國/皆可] AMD Athlon 3000G 或R3-3200G
同樣採用0.13微米工藝製造,擁有133 MHz外頻,但只帶有256 KB的全速L2 cache,有2000+、2200+、2400+三種型號。 Barton採用0.13微米工藝製造,帶有512 KB的全速L2 cache,擁有166 MHz和200 MHz兩種外頻的型號。 Athlon II是AMD的45nm多核中央處理器產品系列之一,2009年推出,有2、3和4核心版本,全部均是45nm製程,以廉價市場作為定位,也作為Phenom II處理器系列的另一選擇。
Athlon是一個突破傳統的設計,她利用DEC Alpha EV6架構和DDR(雙倍資料傳輸率)技術。 儘管Athlon開始只有100MHZ外頻,但是DDR技術連接到總線方式可以提供比Intel GTL+總線(爲奔騰III使用)更高的頻寬。 AMD設計的這個CPU提供更加穩定的x86指令編譯相容性,使她可以同時處理更多的數據。 Athlon的CISC(相對RISC而言,複雜指令集)-RISC三組解譯器在理想狀態下,能夠每個時脈週期解碼6個x86指令操作,不過在現實中不太可能實現。 關鍵分支預測器(Critical Branch Predictor Unit)相比K6處理器得到增強,這是因爲Athlon更長的管線使得高精確的分支預測成爲必要,否則將會導致使性能下降的管線延遲。 反觀短管線的K6-III+即使使用180nm製程,主頻最高也只能達到570MHZ,而Athlon可以比她高得多。
amd athlon: AMD Athlon
自發布開始,Athlon就是世界上最快的x86 CPU,此後陸續發佈的其它版本Athlon CPU自1999年8月到2002年1月繼續保持領先優勢。 Athlon幾乎在各個方面打敗Intel的奔騰III處理器,即使與數年後最好的基於Netburst架構的奔騰4處理器在某些方面也能夠並駕齊驅。 amd athlon 這是AMD Athlon 系列中,支援兩顆或更多 CPU 運算的CPU。 她和Althon XP的區別是支援多一顆或以上的CPU 。 官方支持的晶片組有支持兩顆CPU 的AMD-760MP和AMD-760MPX。 這不但是由於它自身的價值使然,也因爲Intel正在承受產能、設計和質量控制等問題的困擾——特別是從1999年開始,2000年中結束的向0.18 μm製程過渡中所出現的混亂。
一級緩存的容量突破x86的歷史紀錄——分離的128KB的2路關聯緩存,其中64KB用於存儲指令,另外64KB用於存儲數據。 相當於K6一級緩存的兩倍,奔騰 II和III的4倍。 正如Intel奔騰II和以“Katamai”爲代號的奔騰III,Athlon也有512KB的二級緩存。 不過此二級緩存不是封入CPU內部的,而且在比CPU低的速度下運作。 它插在一個64位的總線上,類似於AMD的K6-III和Intel的奔騰Pro。 此64位的總線允許CPU同時訪問緩存和內存,因此極大地提高效率和帶寬。
amd athlon: [徵/全國/皆可] AMD Athlon 3000G 或R3-3200G
Palomino採用0.18微米工藝製造,採用133 MHz外頻,帶有256 amd athlon KB的全速L2 cache,該系列PR值爲1500+至2100+之間。 AMD也憑藉着Althon的超級流水線浮點運算單元結束長期以來AMD處理器浮點運算能力差的尷尬,反而凌駕於對手INTEL處理器之上。 每個Athlon CPU內部集成3個浮點運算單元,每個單元都能夠自己選擇計算最佳類型的指令,爲使用率高的指令提供冗餘。 這種浮點運算單元的推出對AMD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前進。 反觀K6的浮點運算單元相比Intel P6架構的弱勢,新的Athlon浮點單元甚至令奔騰III處於下風。 ”,新添加DSP指令集和一些Intel SSE指令集中有關擴展MMX的指令。
- 第一款Athlon處理器於1999年6月23日首度亮相,其名稱取自田徑運動的「十項全能」 。
- 這種浮點運算單元的推出對AMD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前進。
- 反觀短管線的K6-III+即使使用180nm製程,主頻最高也只能達到570MHZ,而Athlon可以比她高得多。
- 在“雷鳥”之前的Athlon使用把一級緩存的數據複製到二級緩存的包含式緩存方案,這是與Intel 處理器的做法是一樣的,不過不同於日後的AMD處理器。
- 它插在一個64位的總線上,類似於AMD的K6-III和Intel的奔騰Pro。
- AMD於2000年6月發佈了”Thunderbird”核心的Athlon處理器,由其核心英文含義而被俗稱爲“雷鳥”。
Thoroughbred採用0.13微米工藝製造,帶有256 KB的全速L2 cache。 這一核心的Athlon XP細分爲早期的使用A0步進的版本和隨後經過改進的B0步進版本。 A0版的擁有133 MHz外頻,PR值爲1700+至2200+之間。 AMD於2000年6月發佈了”Thunderbird”核心的Athlon處理器,由其核心英文含義而被俗稱爲“雷鳥”。 該系列的Athlon處理器以0.18微米工藝製造,並率先使用較爲先進的銅互連工藝,但卻使用了較爲落後的陶瓷封裝。 此係列有100 MHz和133 MHz兩種外頻的型號,頻率從650 MHz到1400 MHz,帶有256 KB的全速L2 amd athlon cache,使用Socket A接口。
amd athlon: AMD Athlon
改善在K6-2架構中,由於二級緩存和內存共享前端總線而造成效率低下的問題。 開始這個二級緩存被設定爲CPU主頻的一半,後來又在某些Slot-A處理器上設爲2/5(最高850MHz)或者1/3(最高1GHz)。 一個1.0 GHz 帶有擴展緩存的Slot-A Athlon CPU,如果其倍頻器設爲1/2,其芯片組就要運行在500 MHz下。 但是那時候的SRAM不能達到這種速度,這是由於緩存芯片的技術限制和高速運行緩存所造成的複雜的延遲兩方面原因造成的。 之後的Athlon處理器就好像奔騰III的做法一樣,把二級緩存封裝入核心,使它可以運行在更高的速度。 在“雷鳥”之前的Athlon使用把一級緩存的數據複製到二級緩存的包含式緩存方案,這是與Intel 處理器的做法是一樣的,不過不同於日後的AMD處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