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蘇聯將大量繳獲的三號坦克改裝為坦克殲擊車,如SU-76。 不過,最成功的改進還是德軍基於三號坦克底盤的坦克殲擊車系列,其中部分在芬蘭軍隊中服役到1967年。 三號坦克還改裝了一些潛水坦克,原準備用於侵略英國時使用。
- 三號戰車A型至C型均裝上了以滾軋均質鋼製成的15公釐輕型裝甲,隨著武器的改進,這種薄弱的裝甲很明顯已經不足。
- 三號戰車N型使用改進後的三號L型炮塔,由於75mm KwK L/24重心靠前,因此取消了炮盾前20mm厚的附加裝甲。
- 裝備50mm火炮的F型坦克一直服役到1944年(在諾曼底的第116裝甲師)。
第一次在1940年5月法國戰役時參加戰鬥,第一支突擊炮部隊是隸屬大德意志步兵團的640突擊炮連,並在戰鬥中表現出色。 它主要伴隨步兵進攻,用在摧毀敵軍的坦克、碉堡、機槍火力點以及反坦克炮。 到了1942年,三號坦克作爲主力已顯得落後了。 在蘇聯戰場中,低初速的50毫米炮已對隨後出現的T-34無法造成嚴重傷害。 因此陸軍部作出一個方案:繼續生產三號坦克,但只作爲支援用,並以三號突擊炮取代。
三號戰車: 三號戰車L型
最初換裝的50mm L/42後來換裝為了威力更強的50mm L/60,但是這樣改進過的三號戰車在後期仍敵不過T-34戰車和M4雪曼,因此,之後一部分三號戰車又換裝成了短管的75mm火炮用於步兵火力支援。 因為其底盤可靠性較高,因此三號戰車擁有多種改進型以及衍生性,其中就包括了三號突擊炮。 之後大規模用於中國戰場和南太平洋戰場,九七式中戰車的裝甲太過薄弱,最厚處不過30公釐厚,美製37公釐反戰車砲能輕易貫穿。
當九七式中戰車在面對美軍M4中戰車時顯得相當脆弱,M4中戰車能在1000公尺處擊破九七式中戰車,而九七式中戰車要在200公尺處才能貫穿M4中戰車的正面裝甲,因此處於一面倒的慘況。 1945年7月美軍設計了一次對97式的射擊試驗,結果發現M3式37MM反坦克炮在一百碼距離上從正面對車到夾角45度都能擊穿任何部位,在350碼上正面對車也能擊穿。 安裝九七式口徑57公釐短砲管,主要是用於支援步兵,反戰車能力很弱。
三號戰車: 三號戰車H型
這也使得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款使用扭力桿懸掛的坦克。 三號戰車 扭力桿懸掛的優勢在於行程遠,壽命長,而且體積也小,並且可以減小車輛在複雜地形上行駛時產生的顛簸。 使用扭力桿懸掛可以提高舒適性和瞄準時的穩定性。 不過,其缺點在於保養,更換比較複雜,維修需要專門設備。 三號坦克共生產了超過6000輛,其中E~H型採用了短底盤,而J~N型採用了長底盤(A~D型均採用不同底盤,不作考慮)。
- Jonathan在年中於洲際GT挑戰賽比利時站上奪下分組冠軍,目前他在的Pro-Am組別積分榜上排在第三位。
- 最先出現的是突擊砲,1936年時德國重整軍之時,德國高層預想未來戰爭中,步兵作戰需要可靠的近接火力支援,協助步兵攻打碉堡或野戰工事,於是乎出現突擊砲的概念。
- 而蘇聯把部份俘虜回來的三號突擊炮給予敍利亞,敍利亞更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投入這些突擊炮。
- 截止1944年初,突擊炮手們擊毀的坦克總數達到了驚人的20000輛。
早期的F、G型坦克仍然裝備37mm火炮,後來都改為了50mm火炮。 不過在入侵法國時只有40輛F型坦克裝備了50mm火炮。 裝備50mm火炮的F型坦克一直服役到1944年(在諾曼底的第116裝甲師)。 H型坦克安裝了新式的50mm火炮——KwK 38L/42型,後來,部分H型又換裝了KwK 39L/60型50mm火炮。
三號戰車: 三號戰車B型
在這之前,一號坦克不過是德軍裝甲兵建立初期的一種嘗試,雖然因為後續坦克的產量不足而大量參加了二戰初期的戰鬥,但它很快就過時了,更適合訓練用途;二號坦克則是一種過渡型號,火力和裝甲都顯得不足。 那麼三號坦克最初的設計目的,是用來和四號坦克配合作戰的。 三號坦克裝備高速坦克炮,主要用於打擊敵方坦克,而四號坦克則配備較大口徑的榴彈炮,用於反步兵作戰。 1936年古德里安對德國裝甲兵的發展是這樣規劃的:一號和二號坦克用作訓練坦克乘員,三號作為主力戰車,安裝50mm火炮,四號作為支援坦克安裝短身管75mm火炮。 在經過了一系列的修改後,第一輛三號坦克Ausf A型於1937年5月由戴姆勒—奔馳公司生產,到1937年底共生產了15輛。
三號戰車: 蘇聯
不過,兵器局認為使用37mm火炮可以借鑒已經比較成熟的技術從而使得火炮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而安裝50mm火炮不但會造成戰車重量的增加,而且會使得後勤保障的難度增加。 在這之前,一號坦克不過是德軍裝甲兵建立初期的一種嘗試,雖然因爲後續坦克的產量不足而大量參加了二戰初期的戰鬥,但它很快就過時了,更適合訓練用途;二號坦克則是一種過渡型號,火力和裝甲都顯得不足。 那麼三號坦克最初的設計目的,是用來和四號坦克配合作戰的。 三號坦克裝備高速坦克炮,主要用於打擊敵方坦克,而四號坦克則配備較大口徑的榴彈炮,用於反步兵作戰。 1936年古德里安對德國裝甲兵的發展是這樣規劃的:一號和二號坦克用作訓練坦克乘員,三號作爲主力戰車,安裝50mm火炮,四號作爲支援坦克安裝短身管75mm火炮。 1934年1月,德國古德林將軍把戰車分為「攜帶高初速炮用以反裝甲作戰的的主力戰車」,以及「攜帶大口徑炮射擊高爆彈藥的支援型戰車」,並規畫一戰車連的組合比例為三個排的主力戰車以及一個排的支援型戰車。
三號戰車: 三號戰車 本文重定向自 三號戰車
一部分三號戰車的底盤在移除炮塔後,用於三號突擊炮的生產。 1939年,德軍攻打波蘭以後,發現自己的裝甲部隊裏面缺乏一種支援步兵攻打碉堡的武器,這樣,一種新的自行火炮項目上馬,使用panzer III型坦克底盤,安裝75毫米L/24(24倍口徑)火炮,稱三號突擊炮A型。 三號突擊砲的發源是來自當時的德國的曼施坦因上校。 當時他向陸軍部提交了最初的草擬計劃書,說明德國的步兵師必須要有一款具備自行能力與裝甲防護的火砲系統作為步兵的直接火力支援─這基本上可視作德國傳統步兵戰術中以輕型、中口徑火砲伴隨作戰方式的改良方案。 在1936年6月15日,德國的戴姆勒-奔馳公司收到德國政府的命令,發展一款可以攜帶75毫米火砲的裝甲步兵支援車輛。
三號戰車: 三號戰車N型
但一架攜帶作戰計劃的德軍飛機意外迫降在比利時,迫使德軍必需更改計劃。 無防護作用,多數用來放雜物,二戰德軍坦克炮塔後的盒子有何用? 相信很多二戰德國坦克粉,對德系坦克種類、性能、火力防護數據都能做到如數家珍爛熟於心,不過或許很多人都沒注意到,德國坦克的炮塔後面有一個看上去非常突兀的方盒子。 戰爭中,蘇聯將大量繳獲的三號坦克改裝爲坦克殲擊車,如SU-76。 不過,最成功的改進還是德軍基於三號坦克底盤的坦克殲擊車系列,其中部分在芬蘭軍隊中服役到1967年。
三號戰車: 型號
甲案的重量過重這點一直被參謀本部挑毛病,參謀本部希望甲案原型戰車能減肥到12噸,但是陸軍技術本部直白的回答辦不到;乙案的單人砲塔則被陸軍戰車學校挑毛病,認為如果量產一定得改成對戰鬥效率大幅改善的雙人砲塔。 兩個方案都有人不滿意,新戰車卻又需求孔急,最後仍決定兩案同時研製。 在當時的日本基礎建設支援中,包括港埠轉運、橋梁承載限制等,參謀本部得出的結論認為戰車重量不能超過12公噸以上。
三號戰車: 火力
經過不斷的改良及精研後,它終於在1942年改造成坦克殲擊車。 直至戰爭完結,德國共生產了10500輛三號突擊炮。 波蘭戰場上,面對着波軍的落後裝備,三號坦克大顯神威。 但是在法國戰役的經驗顯示37毫米炮已經不敷應用,甚至發生無法貫穿英國步兵坦克的情況,而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北非戰場中。 因此後來生產的三號坦克F型至M型都改裝備上50毫米KwK38 L/42及KwK39 L/60型火炮以對抗敵軍坦克。 三號戰車2025 此炮由克虜伯公司承辦製造,雖然初速度仍然偏低,但也因此可以發射高爆彈藥,而且射程也超過英軍的二磅炮,標準車上會帶有99發50毫米炮彈和2000發機槍彈藥。
根據這觀念,古德林要求陸軍部草擬開發一種最大重量為24噸、以及最高行進速度為35公里/小時的中戰車,並打算將之作為德國裝甲師的主力戰車,以用作摧毀敵戰車。 三號戰車 從1940年5月開始生產,因為法國戰役教訓,因此火炮採用50mm火炮,不過,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三號G型安裝37mm火炮。 三號戰車 因為駕駛艙視野比較窄,因此使用二片式駕駛員觀察窗。 三號G型一共生產了450輛左右,除了炮塔以外基本上和F型沒有區別。
總的來説,突擊炮系列取得了巨大成功,憑藉着低矮的車身,突擊炮成為了難以捕捉和危險的對手,作為突擊炮和坦克殲擊車活躍在各戰線之上。 三號戰車 突擊炮成員被認為是炮兵部隊精英並身着獨特的灰色裝甲兵制服。 截止1944年初,突擊炮手們擊毀的坦克總數達到了驚人的20000輛。 到1945年4月10日,一共有1053輛三號突擊炮和277輛三號突擊榴彈炮在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