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由 Intel 20A 改良的 Intel 18A 也已進入開發階段,預計 2025 年初問世,Intel 並且已經與 ASML 在合作當中,開發名為「高數值孔徑 EUV」的未來生產工具。 因此 Intel 將在節點命名中捨棄直接使用奈米數,而是將節點「概念化」,將即將上市的 10nm Enhanced Superfin 改名為「Intel 7」,並且隨後推出「Intel 4」、「Intel 3」等,依此類推。 Intel 7 依然是以 FinFET 技術的最佳化為主,相較於目前最新的 10nm SuperFIN,每瓦效能約可提升 10~15%。 Intel 7 將會用在今年底的 Alder Lake 筆電處理器與明年初的 Sapphire Rapids 資料中心處理器上。
- 且 Intel 在此還引入了新的 ILD0(第一介電質層)stresser,貫穿 gate,與 fin 相交處,用以加強 nMOS 晶體管的驅動電流。
- 實際上,在 7nm 節點階段沒有將銅替換成鈷的製造廠,應該還是因爲其電阻率本身就比較高的關係——而且他們有各自針對銅的優化方案。
- 從 Intel 在前兩年 ISSCC 展示的圖片來看,這部分可能並不是真正的 gate,而是個蝕刻比較深的凹槽間隔。
- Intel 7 將會用在今年底的 Alder Lake 筆電處理器與明年初的 Sapphire Rapids 資料中心處理器上。
- 同時平均自由程也更短,從 40nm 降到少於 10nm,那麼電遷移的問題就比較小了。
就標準單元(Std Cell)的設計,供電通常是由 EDA 工具去搞定的,這肯定是比手動佈置要快多了。 但在晶體管密度提升的情況下,Intel 就需要和 EDA 工具提供商合作,將電力輸送應用到 block 級別,以及不同的單元排列。 前面提到 MOL 層還有個下層級,下層有單獨的 contact,連接到晶體管之上的接合點(好像包含了前文提到的 gate contact)。 在體積縮減的過程裏,會產生“肖特基勢壘(Schottky barrier)”,也就是電阻增加。
intel10nm: Intel Sapphire Rapids-WS Xeon Workstation CPU Lineup Specs:
通常這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在電流增加、截面積減小後,更多電子的存在可能會成爲一個問題。 電遷移更多發生在金屬的晶粒邊界,以及平均自由程(mean free path)比較長的時候(平均自由程是指電子在兩次連續碰撞之間,可能通過的各段路線長度的平均值)。 這一點對密度提升一定是有好處的,如上圖所示,Intel 宣稱能有 intel10nm2025 20% 的空間節約。
這次更新的詳情預計Intel會在今年下半年公開,此前Intel提到10ESF對於數據中心會有特別的價值。 下半年將要問世的第12代酷睿Alder Lake就會採用10ESF工藝。 從此前的規劃來看,+++所要實現的應該是晶體管性能較大程度的提升。 說個題外話,這張圖中提到了backport(向前移植)。 意思是指以某一個節點做芯片設計,但在工藝延遲的情況下可考慮將其移植到舊版的++節點。
intel10nm: 文章被以下專欄收錄
另外,如果一個 fin 穿過多個 gate,則 gate pitch(柵間距)也需要考慮進來。 一個更爲典型的例子,在本文中是 Contact Over Active Gate,我覺得譯作中文以後將讓人非常難以理解。 對這個詞而言,你有一定的英文基礎,並且讀到相應位置,應該自然能理解它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Intel 今日稍早詳細公開了最新的製程與封裝技術規畫,不僅帶來了極具野心的新時程,同時也重新命名了其節點,將其節點與物理尺寸脫勾。 目前對於節點的命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幾奈米」)是以半導體上最小的零組件尺寸為基礎,雖然說就廣義上來說代表示技術演進的世代,但就算是這些零組件本身,也會因為結構和技術,而在性能上有著差異。
- 這部分 Wikichip 還有更詳細的介紹,可參見參考來源。
- 從此前的規劃來看,+++所要實現的應該是晶體管性能較大程度的提升。
- 阻隔層用於阻止金屬擴散到電介質;襯墊則可理解爲將擴展阻隔層和銅“粘合”起來。
- 當代面向PC、手機的處理器,通常都會採用多級cache設計。
如果說Cannon Lake是失敗的話,那麼被Intel定義爲初代10nm的Ice Lake,其實在工藝成熟度上也並不成功。 規劃中今年下半年要發佈的第12代酷睿Alder Lake(以及面向服務器的Sapphire Rapids,還有獨立出來的Xe GPU)則將採用再次迭代的10nm Enhanced SuperFin(10ESF)工藝。 而“+++”三個加號倒與前文提到Intel 2019年公佈的那張路線圖契合了,即10nm本來就要歷經這個過程。 所以在去年的Intel Architechture Day上,Intel將應用於Tiger Lake的這一代10nm命名爲10nm SuperFin(簡稱10SF),算是對這次BKM更新技術特點的反映。 FinFET出現以後,製造成本在節點迭代時猛增;摩爾定律減緩,BKM更新就成爲重要的宣傳點,BKM的一些重要更新也成爲產品迭代的組成部分。 加上Intel 10nm節點延後,這是14nm後面不斷出現加號的根本原因。
intel10nm: Laptops With Intel’s Powerful Raptor Lake Mobile CPUs Will Be Coming In Early 2023, Roadmap Detailed
有報道說 COAG 是 Intel 10nm 工藝中比較冒進的一部分,而且雖然 Intel 的確做到了,但可靠性不及預期。 Intel 10nm 採用了一種名爲 COAG 的方法,把 gate contact 直接放到晶體管”active”區域的上方。 在單元庫之間,會有幾個 dummy gate,主要用於間隔。 Intel 的 14nm intel10nm2025 設計中,每個單元的兩端都會有 dummy gate,也就是說兩個相鄰的單元之間,就會有兩個 dummy gate。 而 Intel 的 10nm 工藝,兩個相鄰的單元則可以共享一個 dummy gate。
intel10nm: Intel 最新 10nm 技術改名為「Intel 7」,新製程路線圖看向「埃」時代
就現在的市場宣傳來看,Intel幾乎不再提起Cannon Lake。 所以當代Intel定義的初代10nm,始於第10代酷睿Ice Lake。 這個版本的10nm也應用到了實驗性質的LakeField和麪向服務器的Ice Lake-SP處理器之上。
intel10nm: 手機電視一齊唱 Apple Music 新增卡啦 OK 功能
這三種單元庫的密度自然也是不同的,Intel 列出的 100.8 MTr/mm²,指的其實是 HD 高密度庫(單元高 272nm,8 fins)。 其他兩種單元庫的密度分別爲:HP(高性能)單元庫密度 80.61 MTr/mm²(單元高 340nm,10 fins);UHP(超高性能)單元庫晶體管密度 67.18 intel10nm MTr/mm²(單元高408nm,12 fins)。 恰巧 Intel 也在 8 月的 Arch Day 2020 舉辦線上活動——是以閉門的形式。 會上的重點內容自然就是 Tiger Lake 處理器(Willow Cove 核心)還有 Xe 圖形處理器了。 鑑於Intel極度依賴尖端工藝——這一點和臺積電和三星還不大一樣,製造工藝的落後致企業內部發生震盪。
intel10nm: 初代 10nm 工藝的晶體管密度
越大的庫,當然密度就越低,有更高的驅動電流,對於設計中最關鍵的路徑當然就更爲可用。 這裏提醒一下,某些英文單詞我在文章裏沒有翻譯成中文,是因爲我覺得中文的表達可能欠妥,或者有些詞我不知道應該怎麼翻譯成中文。 所以在我看來,某些東西沒有必要去嘗試理解其中文的表意。 比如你知道晶體管的某個部分叫 gate 就可以了,至於這東西究竟算是門、閘還是柵,那都無關緊要。
intel10nm: 即時通訊展現個性 WhatsApp 推出虛擬替身功能
從增加+號的直覺來看,在我們外人看來它應該屬於10nm++,或者第三代10nm。 intel10nm 兩個加號也在2020年的一段時間內被Intel官方欽定過,不過對於10nm後綴的加號數量在這一時期也出現過混亂,無論是媒體還是Intel自己。 對於fab而言,在同一代工藝節點內週期性更新是個傳統。 這類更新幅度有時並不大,名爲BKM(best-known-method)。
intel10nm: 呢個「功能」等咗幾十年 恒生櫃員機可存入現金至滙豐帳戶
對於製造工藝來說,增加更多的步驟,生產時間就會更久,產量會有損失。 最終 Intel 的 10nm 初代工藝的 fin 長下面這樣,其中加入了與初代 22nm FinFET 工藝的對比。 有關 Willow Cove 處理器核心,以及 Xe GPU 的內容,因爲本身也都是很龐大的話題,所以未來會單獨成文(雖然不知道是何年何月)。 另外,在本文寫到一半的時候,我發現文章篇幅實在是太長了,所以決定把這篇文章剖成上下兩篇來刊,本文是上篇。
針對這個問題,美國應用材料曾經開發過一種金屬有機化合物鎢薄層(metal-organic intel10nm tungsten film),這層薄層是用來替代阻隔層(和 nucleation layer),這樣也就增加了鎢的整體量,降低接觸電阻。 而銅在當代被替換,主要問題在電遷移(Electromigration)。 電遷移,發生在金屬結構中高速電子撞擊金屬原子時,金屬原子產生定向擴散,導體某些部位產生空洞或晶須。
intel10nm: 【場料】三防最高速外置登場 SanDisk 推出 TB3+USB-C SSD
至於 10nm 桌電級 CPU,就整份簡報都沒有提及過,最近有傳言指 2021 年纔有 10nm 桌電級 CPU,所以各位砌機玩家要慢慢等了。 個人不參與生產,對國外這些文獻的理解,也是基於此前自己的積累。 所以總的來說,基於上述 CPP 與 MMP 的調整,以及 dummy gate、COAG 的這些設計,Intel 表示初代 10nm 工藝相比 14nm 達到了 0.37x。 來源:Wikichip值得一提的是,圖中虛化了的 fin,在設計中通常也是存在的,在設計中作爲 dummy fin 存在。 而在 pMOS 這塊,0.7V 供電電壓驅動電流每微米 1.55mA,每微米 Ioff 則爲 10nA,pMOS IDLIN 每微米 0.325mA;相比 14nm 提升 55%。 intel10nm Fin pitch(鰭之間的間距)是衡量工藝先進性的一個重要參數。
所以電樁原本是與單元處在同一個級別的,也就是所謂的 cell level 。 Intel intel10nm 對此作了變動,通過分辨共同的單元組,將其放到最佳位置,也就把電樁從 cell level 上升到了 block level。 理想情況下,截面積變小,那麼就需要用更低導電率的金屬。 另一方面,更大的驅動電流,本身會帶來電遷移之類的連鎖效應。
NMOS 的 IDLIN(工作在線性電流特性區的電流驅動能力)爲每微米 0.475mA,相比 14nm FinFET 晶體管表現有 100% 的提升。 另外,Intel 還圍繞源極和漏極外延部分,增加了保形鈦層(conformal titanium layer);並且針對 pMOS 外延層增加了一個單硅化鎳層,降低接觸電阻。 Intel 宣稱此舉可以達成 1.5 倍的接觸電阻降低。 雖說看起來好像也沒什麼,但如此一來,fin 就能以更爲密集的方式製造出來了,而且和 gate 之間能有更大的接觸面積。 與此同時,芯片上還會有所謂的 dead silicon 作爲一種熱緩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