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是境界的力量,就是環境。 前面的三個,欲力、念力、串習力,是屬於你自己的力量。 我們講環境,你在世間塵勞的境界,萬丈紅塵裡面生活,你不容易生起正念。
- 何等一切法就是包括了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跟無為法,這廣泛說了一切法的差別。
- 這個時候諸相叵得,一切的名言都不存在了。
-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
- 那麼我們對這個繩子的認識是錯誤的。
- 第八識在七地之前,恆常被第七識執著為我。
- 這個時候他都沒工作了,整天就是跟出家人一樣,修行。
- 四無量心:慈觀眾生皆樂,悲觀眾生皆苦,喜觀眾生皆喜;捨是三心,但觀眾生無有憎愛。
哥哥的個性特別的外向,口才也好,他的弟弟特別的內向,可見得根不能發識。 他有他過去生的心識在裡面,他只是心識依止根。 以下第二句話愚者難分識與根,就是除了大乘的佛弟子以外都叫作愚,包括凡夫、外道、聲聞。
依空大智度論: 說明
但是新的翻譯,玄奘大師翻譯成異熟,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因到果這當中有差異,時間有差異,體性也有差異,叫異熟。 依空大智度論 第八識的異熟功能要到金剛道後,就是等覺菩薩的後心,要成佛以後。
但這個不是我執,這是一種法執。 所以這八地菩薩就是他已經沒有我執了,所以沒有阿賴耶識的存在。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剛開始去學習佛法的時候,是要從語言文字,離開語言文字我們不能夠跟真如理相應,不可以,帶名言的。
依空大智度論: 大乘起信論 第1集
禪宗講話不是講你的色身從裡來,我是從臺北來——不是這個意思。 他問你這一念心,你這一念分別心是怎麼有的呢? 答不出來就在六祖大師的座下學習了八年。 所以你得到了這樣的一種資糧,你要隨時注意,就是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失掉的時候很苦惱。 所以你經常這樣思惟,哎呀,這樣子的話我只有往前沖了,反正不修行也是苦惱,修行也是苦惱,但是修行能夠解脫苦惱,就是靠這個資糧的力量來支持。 不是說我不修行就不苦惱,沒有這種事情。
- 那麼前面的遍行跟別境呢,它的體性是不決定。
- 你講這句話的時候,現前的這個山色跟前一剎那的山色已經不一樣。
- 這叫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中圓。
- 無餘涅槃是真解脫,於身、心苦得脫;有餘涅槃為作門。
- 比如說我們在喫飯的時候,眼前真實有一碗飯,這晚飯是如實的現前在我們眼前,這個時候這個飯我們取到了,叫作性境。
- 我們看到山的一邊有煙,但是我們沒看到火,這個火被山擋住了,但是我們看到這個煙是已知的因緣。
那麼他有一次在言語當中,得罪了趙王,觸怒了趙王,趙王非常生氣。 這個時候,這個妙賢長者他也很害怕。 回到家以後,就把他的家臣藺相如找來,他說我今天得罪了大王,大王可能要殺我,我們現在趕快逃難。 那這個時候還是散亂心的,還沒得到禪定。 依空大智度論 那麼,一定要精進,這個精進是得到禪定的關鍵。 就是於斷惡修善,勇悍為性。
依空大智度論: 法師篇:出家初心01
是有二種:一者、有餘涅槃,二、無餘涅槃。 愛等諸煩惱斷,是名有餘涅槃;聖人今世所受五眾盡,更不復受,是名無餘涅槃。 復次,有為相故,生時有滅,滅時有生。 若已生,生無所用;若未生,生無所生。 生若生法,應有生生,如是復應有生,是則無窮。 若生生更無生者,生不應有生;若生無有生者,法亦不應有生。
依空大智度論: 大乘千鉢大教王經雲。
此處於無上道得不退轉者,應爲位不退。 依天台所判,別教菩薩,自初住至七住爲位不退。 斷見思惑,永不退墮生死凡夫位。 色力者,謂菩薩色相端正,勝餘一切。
依空大智度論: 大乘起信論 第7集
不過這個比量不是世間的人我是非,它是要你如理思惟。 如者,隨順也,要你隨順佛陀的聖教,這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畢竟空,這世間上怎麼有呢? 是一個假借因緣安立的假名、假相、假用。
依空大智度論: 大乘起信論 第5集
因為我們多數人都是認為這一念明瞭的心是我,是有常一、主宰的。 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依空大智度論2025 我們把這個勝義諦跟世俗諦兩個把它放在一起,使令它平衡,就是真諦和俗諦糅合起來,這個就是亦名中道義,你就看到諸法的中道了。
依空大智度論: 法師篇:出家初心03
這個就是無為法的一種比量。 我們對無為法能夠假借佛陀的這些清淨的法語,能夠得到一些比量。 但是如果只有業力是不能得果報的,這個時候還是保存在阿賴耶識當中,這一個業種子。 這個業種子還必須要有愛取的滋潤,要有愛取煩惱的滋潤。 有愛取的滋潤你纔能夠使令那個前面那個行,那個善業惡業的種子變成有,這個有就能夠得果報,它有得果報的力量,就會去受生。
依空大智度論: 大乘起信論 第9集
我跟佛陀拿一個寶珠,佛陀都不給呀! 佛陀行菩薩道這件事是假的。 那麼他動這個念頭以後,佛陀的頭就開始往下垂了,就垂到他的手上,這個頭就低著,那麼他就把這個寶珠拿起來,就拿走了。 因為那個時候唐太宗,貞觀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剛即位的時候國家還不太穩定,唐太宗下令,人民不能夠隨便外出的。 隊伍太龐大了,目標太明顯,所以他只好孤身一個人,那他騎了一匹馬,帶了一些幹糧跟水,經過了八百多裡的沙河。 那麼這兩種思想,在當時就是分成南道跟北道,這兩種思想在玄奘大師內心當中產生很大的激蕩。
依空大智度論: 法師篇:出家初心02
拿一個東西的時候你輕輕地放,開門的時候輕輕地開,晚上到寮房去,別人都睡覺了,不要隨便開燈。 人家睡得好好的被你吵醒,被你吵醒有些人睡不著覺,整個晚上睡不好。 依空大智度論 而這個損惱的業一定是累積在你的身心上,你以後會有問題。
第三個是隨類化身了,就不完全是度化人道的。 但是到了成佛以後,這種異熟的功能就消失了,成佛以後第八識就全部是無漏了,不再受燻了。 你再造善業不能夠增加它的善功能了,它圓滿了,所以這個時候第八識的異熟識的功能就消失掉了,轉成大圓鏡智。
依空大智度論: 大乘千鉢大教王經雲。
非漏非四無色者,色眾及漏無色不攝四眾及無為法。 有無記法非四無色,有四無色非無記法,有亦無記法亦四無色,有非無記亦非四無色。 有無記法非四無色者,無記色眾,及四無色不攝無記四眾、虛空及非智緣盡。 有四無色中非無記法者,善四無色。 亦無記法亦四無色者,無記四無色。 亦非無記法亦非四無色者,不善五眾,善色眾,無色不攝善四眾及智緣盡。
依空大智度論: 大乘起信論 第7集
五眾和合因緣,故名為人;若別離五眾,人不可得。 有始見雖破無始見,不能畢竟破無始;無始能畢竟破有始,是故無始為勝。 如善破不善,不善破善;雖互相破,而善能畢竟破惡,如得賢聖道,永不作惡。 惡法則不然,勢力微薄故;如人雖起五逆罪,斷善根,墮地獄,久不過一劫因緣得脫地獄,終成道果。
依空大智度論: 法師篇:出家初心01
全書闡釋般若智慧,書名取金 位自立。 當編修《永樂大雌心,開創永樂盛世。 剛無堅不摧之意,比喻以智慧斬斷煩惱,得到解脫。是中國佛教最重要 的經典之 一,其影響力超越宗派宗教的範疇。 所以這個地方,雖然佛陀的法身是普照十方塵剎中,但是這個不是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我們頂多是比量。 你臨命終見到的應化身一定要有佛號才能出現,千江要有水才能千江月。
那麼壽也在,暖也在,識在其中,這個時候一定有一個識在裡面,因為壽暖識是互相執持的。 你不做夢的時候第六意識不活動,那麼那個識是什麼識,那個明瞭性是什麼識? 阿羅漢入滅盡定的時候第六意識不起現行,而他的壽暖識都還在,而那個識是什麼識? 所以這個地方有兩個地方要注意:第一個你要少造惡業,多修善業。 但是這個善業還不保證一定到極樂世界,你還要信願。
依空大智度論: 大乘起信論 第9集
所以這個能所看它對望什麼。 那麼它的果相呢,根身器。 這個根身器就是這個持,執持的持貫下來,持種跟持這個根身器。 這個根身是指的我們的正報,這個五根身,眼耳鼻舌身這個正報。 這個器是指的依報的器世間,山河大地、宮殿樓閣等等。 我們這一期的果報是誰來執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