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2月7日,第一架XF-104(生產序號: )原型機出廠,被運往愛德華茲空軍基地。 F-104戰鬥機(英語:F-104 Fighter,綽號:Star f104戰機2025 Fighter,譯名:星式戰鬥機,簡稱:F-104),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研製的第二代超音速戰鬥機。 【林智傑/綜合報導】現年35歲的多倫多藍鳥韓籍左投柳賢振,目前正從韌帶手術中恢復,然而他近期接受媒體訪問時也希望,自己可以在明年明星賽後復出,若按照這樣的時程表,他最多隻有2個月的時間可以證明自己,因為他在球季結束後將再度成為自由球員。 星式的使用國們先後在一九七零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迎接了新一代的戰力,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垂垂老矣的"最後F-104"在二零零四年的義大利退役。 在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的F-104A往往不及發揮高速的優勢就被印度空軍的米格二十一帶入纏鬥中,對迴旋半徑極高的F-104而言,與目標機陷入纏鬥幾乎等於被判死刑,在印巴戰爭與米格二十一的空戰中F-104經常陷入這種難以逃脫的困境。
隔天1月14日賴名湯又在日記中記載:看見徐煥昇(當時的空軍總司令),不知如何說起,似乎不好說是恭喜,但是各界都在慶祝空軍勝利,實際上並不完全如此,可見人民往往為人所愚,然而為了民心士氣,又不能不如此,我見徐公真是「啼笑皆非」。 根據中華民國官方說法,空軍健兒石貝波、胡世霖當天各擊落一架匪機,我軍皆安全歸來,史稱0113空軍大捷。 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出身空軍的前參謀總長賴名湯在國史舘出版的日記中有詳實記載。 f104戰機2025 賴名湯在對日抗戰時曾擊落一架敵機,來臺後曾任聯勤總司令、空軍總司令及參謀總長等職,他的日記應該是首度有極高層官員證實空軍虛報戰果。 這架編號56-778的F-104A戰機在1958年完成,根據愛達荷州電視臺KTVB網站的報導指出,這架戰機在1960年被送到臺灣,做為軍事協助的一部份。
f104戰機: 雷達系統
該系統對大型飛機探測距離22.5~24千米,對戰鬥機大小的目標探測距離1.6~6.5千米。 高效率的吹氣襟翼大幅改善了F-104的低速性能,使得這種高速構形飛機能夠滿足空軍的起降要求只能單向偏轉的副翼。 由於翼展小,副翼操縱效率不高,而T形尾翼佈局大迎角操縱性極差,二者共同作用是飛機一旦失控就可能進入尾旋。 此外,F-104在空軍擔負臺海偵巡、掩護、反制、阻絕、密支、電子戰各項重要任務,曾榮獲美國洛克希德廠頒發「星式戰鬥機飛行安全永久獎」,這一面成就飛安上最高紀錄的紀念牌,也重現在特展中。 從無數個日子裡,我國的飛行員們駕駛著F-104為國而戰,在空中擊毀了兩架敵機,以兩馬赫的高速讓中共只能對我方飛行員的偵查恨得牙癢癢卻無可奈何。
即由J79-GE-11/19發動機前段七級進氣壓縮器的可變定子葉片(I.G.V)逐漸改變進氣角度,將第17級壓縮器壓縮氣體送到襟翼上緣。 此時發動機由於轉速上升,發動機在到達轉速70~90%時壓縮比下降,即產生了一種特殊的「狼嚎聲」,也就是F-104戰鬥機降落時必須使用大油門的原因,此種狼嚎聲也讓軍事迷回味不已。 ),共使用200架加拿大建造的CF-104和38架洛克希德建造的CF-104D,服役期間約有110架左右墜毀,大量使用(主要是低水平的轟炸和偵察任務是一個主要因素),而惡劣的天氣條件造成了近50%的意外損失。 退役時機身平均飛行時數為6,000小時,德國F-104的三倍,剩餘的CF-104和CF-104D後來被轉移到丹麥、挪威和土耳其。
f104戰機: 對全球送毒? 中國飛米蘭乘客近半確診 網驚:有史以來最高比例 !
AIM-9B於1957年開始服役,1958年美國軍援中華民國一批AIM-9B(當時編號為GAR-8)搭配F-86F使用,並於同年9月24日的空戰中擊落中共解放軍的米格機,創下世界空戰史的第一次空對空飛彈的實戰紀錄。 1965年9月20日,一架F104C侵入我國海南島上空,我海航4師10團大隊長高翔駕駛殲六型戰鬥機在距離其291米處開炮將美軍F104C擊落,美軍飛行員菲利普.史密斯被我海南民兵生擒,這是世界上第一架在空戰中被擊落的F104。 1967年第497聯隊換裝成F-4戰鬥機,F-104C退出現役後配署給國民警衛隊的第198戰術戰鬥機中隊,1975年從國民警衛隊退役。 F-104(戰星)是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超音速輕型戰鬥機。 1951年開始設計,1954年2月原型機首次試飛,1958年開始裝備部隊、因航程短、載彈量小未成為美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 1958年洛克希德公司對F-104C的機體結構重新設計,提高了結構強度,改進了機載設備,研製成多用途戰鬥機F-104G,被德、日、加、意、荷、丹麥等國採用(或在G型基礎上改型),進行大批量生產。
- 一九七六年(民國六十五年),鑒於雙座機嚴重短缺,我國執行阿里山七號計畫,購得七架美軍汰換的F-104D型雙座教練機,並把第三聯隊的F-104G換上F-15A型雷達,用以加強對海偵蒐能力。
- RF-104遂行的高速穿透攝影能力成為中華民國(現中國臺灣省)空軍重要的偵照主力,即便是在中共在東南沿海強化地對空飛彈佈署,RF-104也可以藉由始安相機在中國大陸領海外進行沿海偵照。
- 機上還裝有自動俯仰控制系統:當飛機接近失速時,系統會令操縱杆產生振動,警告飛行員;如果飛行員無視警告,繼續保持原來的飛行狀態,該系統會自動推桿,迫使飛機低頭以免失速。
- R-21G/H最重要的一項法寶非能導引AIM-7E的乘波導引器莫屬了,有了這項祕密武器,F-104S猶如鹹魚翻身,從只能纏鬥的舊式戰機擠身擁有BVR發射能力的前衛戰機之堂。
- 為了裝設偵查相機,拆除了機砲武裝,在原本的空間裝上3具KS-67A相機,涵蓋垂直、左傾、右傾三個區域,共有3吋、6吋、12吋及15吋等四種焦距,可以有效偵察敵情。
- 1958年洛克希希德公司對F-104C進行了重新設計後,出口給義大利等一些歐洲國家和加拿大、日本等國使用。
由於原來計劃採用的J79發動機的研製進度趕不上飛機試飛的需要,所以XF-104裝備的是XJ65-W-6發動機,軍用推力爲3540千克,加力推力爲4630千克。 第1架(首飛時發動機還沒有加力裝置)和第2架原型機分別於1954年2月28日和10月5日首飛。 第2架原型機於1955年4月在試飛中墜毀,第1架原型機於1955年10月交付給空軍,1957年7月也在試飛中墜毀。
f104戰機: 日本代購
由於此次空戰我軍是在性能和數量都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獲勝,對臺軍極具羞辱性,對岸的WW從不承認戰敗以免影響其士氣,隻認為楊宗敬是失蹤;但不可否認的是至此,臺灣省空軍戰鬥機再也不敢進入大陸上空挑釁尋戰了。 G型飛機是F-104中生產最多的型別,總數達到了1,127架。 根據不同的作戰任務,它可以攜帶不同數量的武器和副油箱,採用各種作戰剖面時的作戰半徑為370~1200公裏。 F-104戰鬥機於1955年4月便達到飛行速度馬赫2.0,後成為60年代世界三大高性能戰鬥機(米格-21、”幻影”3)之一。 f104戰機 在1957年7月11日墜毀,該機正在為一架F-104A伴隨護航,卻遇到尾翼顫振問題。 由於嚴重顫振,整個尾翼結構被破壞,從機身上脫落,試飛員比爾.派克被迫跳傘。
f104戰機: 中華民國空軍F-104
1967年12月25日TF-104G 4143 飛行員孫祥輝和黃瑞文跳傘殉職 ,前者就是那位瓊瑤系列電影唯一男主角只會跑沙灘的秦漢(本名孫祥鍾)的兄長,而他們的父親乃是黃埔高材生也是抗戰初期淞滬會戰期間率領第88師的孫元良將軍。 1967年1月13日賴名湯的日記寫道:今天當我們的空照飛機至金門當面照相時,我掩護的F104飛機四架,和共匪MIG19遭遇,結果我可能擊落敵機一架,可惜我們也損失一架,造成一比一的戰果。 然而為了民心士氣,我們不能承認自己損失一架,我想共匪又要大事宣傳一番了。 晚上陳嘉尚(前空軍總司令)請彭老總(孟緝),他對於今天的戰果很清楚。 F-104J機體設計與F-104G相同,零組件、航電除了前29架由洛克希德生產、日本組裝外,剩餘201架都由日本三菱重工生產與組裝;引擎也是奇異授權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生產的J79-IHI-11A。
f104戰機: 臺灣飛官30年前二度成功逃生 英國彈射椅廠商補登致意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四七九聯隊的所有F-104C撤出越南,這次駐紮期間F-104C共出動2269架次,累積飛行時數八千八百二十小時,損失六架戰機。 此等情形下,被拿來當成密接支援機的F-104C在戰場上自然是栽了個大跟斗,被北越高砲擊落了三架,兩名飛行員喪生,一名飛行員被俘。 北越的空軍在越戰時素以靈活變通的戰術聞名,在面對有F-104C護航的B-52時亦不例外,他們很快的發現了F-104C護航到一定距離就得折返,米格機往往在F-104C折返後才發起對B-52的狩獵。 儘管如此,這十二架F-104A/B仍令印度空軍軍機聞之色變,曾有一架印度自製的Gnat攻擊機在返航時遭遇巴基斯坦的F-104A時立刻放下起落架,無任何損傷的降落在巴基斯坦基地投降。 F-104A的飛行員面對這種挑戰,不得不盡力維持低空飛行的狀態,以機載雷達搜索敵機,但低空飛行的坎培拉式轟炸機往往得以逃脫。 在義大利空軍的F-104S-ASAM退役前,義大利空軍的F-104S-ASAM塗上各種華麗的塗裝,以最燦爛的衣著,告別了這個自己守衛多年的國家。
f104戰機: 服役事件
AN/ASG-14T(MA-10)火控系統實際上自YF-104開始裝備,A/B/C/C四個主要機型均有採用,只是隨時間推移略有改進,從而使原本設計作為晝間截擊機使用的F-104具有在夜間簡單條件下作戰的能力。 不過由於設計初衷的限制,使得採用該系統的F-104隻具有有限的對地攻擊能力——即使是戰術攻擊型C/D型也是如此。 F-100最初是作為接替F-86的超音速戰機,然而在其服役生涯中主要定位為戰鬥轟炸機。 f104戰機2025 越戰中,F-100作為野鼬任務的打擊任務被2馬赫級的F-105雷長戰鬥機所取代;但F-100仍持續的活躍於南越上空,廣泛地擔任密接支援的任務,直到被更勝任的A-7海盜II次音速攻擊機取而代之為止。 越戰結束後F-100被移交給二線的美國空軍國民警衛隊使用,直到1979年8月全數退役。
f104戰機: 二戰戰鬥機掩埋沙灘76年重見天日 飛行員當年已成功逃生
臺灣在1966年接收到更新一批的F-104戰機後,這架戰機在1969年就被轉往約旦。 4254:F-104A原展示於桃園市中正航空科學館,因該館2014年10月31日正式閉館,該機於2015年3月1日移置原海軍桃園基地舊址封存。 聽證會之後日本《朝日新聞》收到爆料後刊登日本有名被稱為「國士」的兒玉譽士夫和丸紅商社都收取洛克希德行賄作為白手套再轉交政要。 據悉,儘管南韓軍方多次開火驅離,狂射100多發子彈「擊落失敗」,北韓無人機仍不予理會,在南韓領空飛了6個多小時,約莫下午4點30分(臺灣時間下午3點30分)才離開。 佐爾金的消息無法確認真假,但在襲擊發生後,俄羅斯空天軍從恩格斯基地疏散多架戰略轟炸機,大約 4 至 6 架的Tu-95MS 被疏散到遠東阿穆爾地區的空軍基地。 目前國軍對升級至F-16V標準的舊有機隊,通稱為F-16AM/BM(外國則依引擎不同而稱為F-16 Blk70 / Blk72);而我國增購的全新打造的66架新機,則依洛馬公司原廠命名為F-16V。
f104戰機: 中華民國歷年F104失事記錄
F-104A是單座截擊型,裝備加力推力爲6710千克的J79-GE-3A發動機。 裝備1門固定式的20毫米M61“火神”6管炮,有5個武器掛架。 F-104A-1和F-104A-5兩批飛機裝備MA-10(AN/ASG-14T1)火力控制系統。 F-104A-10以後的飛機裝備AN/ASG-14T2火力控制系統,其基本組成與MA-10系統相同。 1955年10月開始訂購,總共生產了153架,1958年1月開始交付,同年12月交付完畢。
f104戰機: 生產次型
F-104G低空飛行時,靠著F15A雷達可清楚的顯示鐵路、橋梁、跑道、港口等設施,一次飛行考覈中,F-104G完美的以超低空飛行繪製航線圖,在極差的氣候中,憑藉F15A雷達的優異性能完成考覈。 F-104G具有全天候、夜間攔截能力,華美間也時常進行假想敵來襲的攔截演習,代號「藍天演習」,在民國五十六年的一次演習中,天氣十分惡劣,兩架演練的F-104G身置烏雲之中。 一九六四年(民國五十三年)五月一日,阿里山四號計畫實施,二十八中隊開始將F-86F換裝為F-104G。 我國換裝F-104的消息很快傳遍各國,包含泰皇、伊朗巴勒維政權、約旦胡笙國王、日本首相等親西方的國家政要皆要求一睹F-104的風采,甚至南越的高層阮高奇還要求搭乘F-104B,落地後,這位三十三歲的南越強人也是對星式的性能讚不絕口。 剛訓練完的教官們和該批飛行員打了個照面,看著奇異如電影中外星人穿著的全壓式壓力衣,菲國飛行員不禁好奇的像美軍軍官探詢,這幾件奇怪的壓力衣到底是幹嘛的。 全壓式壓力衣必須每個地方都緊貼飛行員的身軀,頭盔、手套、飛行靴都有壓力空氣輸入,在四萬三千呎以上的高度,壓力衣就會開始自行充氣,面罩還可加入,去除霧氣。
f104戰機: 服役動態
F-104戰鬥機的光學瞄具是火控系統的核心部件,不僅擔負火控計算任務,還是主要的攻擊顯示部件。 其主要功能是:計算航炮對空射擊的前置角、計算“響尾蛇”導彈的發射區域、對地目標概略瞄準。 由於F-104C服役期間系統改進,該系統具有兩種光學瞄準具:序號56-938之前的F-104C採用擾動光學瞄準具,光環直徑隨目標翼展和距離在5~60毫英寸之間變化(目標翼展需手動裝定);後期型採用雷達測距,取消光環測距功能,光環直徑固定為50毫英寸。 F-104飛機由於火控系統的限制,仍只具有簡單的對地攻擊能力。 由於過於強調高速性能,使F-104的續航能力不足,即便加裝了空中受油管仍難以達到美國空軍要求。 由於高聳的T形平尾,加上F-104的高速度,常規向上彈射方式很可能造成飛行員與尾翼相撞,從而嚴重威脅飛行員的安全。
依據美國國會圖書館各年度對臺軍援及軍售資料顯示空軍總計裝備各型F-104高達302架(含拆零機)。 前後接收過來自美國、西德、丹麥、荷蘭、日本、比利時等國的各型F-104,執行阿里山計劃延壽換裝,在機身上並漆有一行紅字「價值臺幣五一四六萬,來之不易,當心使用維護」。 美國飛行員在經歷韓戰後,普遍認為新戰機應重點突出輕巧、高爬升率及高速性能。 因此,F-104設計時將重點放在高空高速及高爬升率,而犧牲續航力和水平機動性。 F-104本來用於替換空軍的F-100戰機,因此需要擔當制空戰機及戰鬥轟炸機的角色。 但由於其研發進度滯後及其掛載能力有限,後被改為防空攔截機,以填補F-106三角標槍戰鬥機服役前的空檔。
f104戰機: 失事紀錄
回想過去40年F5及F104雖然老舊失事率很高,但空軍飛官還是義無反顧的用生命保護國家,空軍地勤弟兄努力維持飛機妥善率. 即便現在來看IDF也就是發動機太糟糕了,其他方面,國內又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呢? 即便是發動機,ITEC F124的推重比也比飛豹的發動機好不少,實際上AL-31F也就7.14(國際通用)。 至於國內部隊的尿性,真要是當年出現了APG-66一級的雷達,不得牛皮吹到天上。 當然IDF也沒有停止過完善,在2008年推出了IDF升級版,但是由於技術上受到美國人的限制以及美國對臺提出升級F-16的想法以後這個改進計劃又被擱置了。 生產 IDF 的年代,臺灣其實已經很有錢了,但我們容忍了幾乎為零的社會福利,(那年代的臺灣,正是那種「病人抬到醫院,不交保證金,不給你急救」的恐怖世界)。
就跟選擇設計階段一樣,製作全尺寸模型是一款成功戰機必經的一步,全尺寸模型可用來評估戰機的氣動佈局等是否有差錯,對戰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即使是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的X-35(F-35)都少不了這階段,幾乎沒有戰機不用全尺寸模型,除非是隻停留在紙上的夢幻兵器。 註二:軍刀式的飛操系統、射控系統是勝過米格機的,但這些系統也使得軍刀機重量重於後者,導致高空性能、機動性不如米格十五。 輕巧的機身與龐大的推力讓它擁有當年最佳的推重比與極速,與其他303A案的戰機相比,星式只有不到一半的重量。 凱力強生____或者說,洛克希德__對303A案是勢在必得,洛克希德內部將他這次設計的戰機稱作L-246,並延續該公司的星系列戰機,稱之為StarFighter。 甲醇制氫 四川蜀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專業生產研發F104重整制氫催化劑,主要用於甲醇和水發生重整變換反應,轉化為H2、N2、CO2、極少量的CO和CH4,以製取所需要的產品H2。
這樣特殊的機翼根本無法以常規方法製造,而且常規結構也無法保證其強度,所以F-104的機翼實際上就是用實心鋼板銑出來的。 這4架RF-100A由於已經是美軍汰除機種,零件撥補不易,再加上故障率高,且經由反射鏡進入相機成像,照像品質較為不理想,因此第4中隊從未將RF-100A使用在本島以外的偵照任務,且每飛行1個小時後續維修工時得耗費100小時,極度消耗後勤修能。 f104戰機 由於RF-100A無實際使用價值,因此空軍總部於1960年12月1日正式下令將RF-100A送交屏東一區部拆解除役。
f104戰機: 查看完整版本: 臺灣空軍F-104星式戰機
而在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二日這天,F-104承載著屬於他的榮耀與血淚,交出了臺海防空的重任,離開空軍的戰鬥序列,有的化成了便宜鋁材,有的擺在公園裡任由風吹雨淋,只有少數的星式機得到了妥善的保存,令人唏噓不已。 接著TF-104G在眾人面前最後一次點燃了J79發動機,在猶如狼嚎的發動機升中滑向停機坪,加入了六架除役展示機的行列。 除役典禮由當時的空軍司令黃顯榮上將親自主持,多位空軍要員與空軍退役、現役的地勤、飛官們都出席參加F-104的重要典禮。
303A需求書要求的是一款佔有絕對空優的日間戰機,預計用以輔助當時美國空軍主力的F-100超級軍刀機。 增加了尾翼面積,去掉了機炮,保留了4個外掛架,可掛2枚“響尾蛇”空對空飛彈。 搜尋狀態:當F-104被地面引導至預定空域後,即開始以螺旋掃描方式搜尋目標。 f104戰機2025 當目標距離在16~32公里之間時,以圓弧形式顯示;當目標接近到16公里以內時,即以圓環方式顯示,飛行員按下跟蹤開關後,雷達進入跟蹤狀態。 薄得可以“切牛排”的F-104機翼和同時代的米格-21的機翼前緣半徑對比。
XF-104是洛克希德公司根據1953年3月11日簽定的合同研製的原型機,共有2架。 由於原來計劃採用的J79發動機的研製進度趕不上飛機試飛的需要,所以XF-104裝備的是XJ65-W-6發動機,軍用推力為3540千克,加力推力為4630千克。 第1架(首飛時發動機還沒有加力裝置)和第2架原型機分別於1954年2月28日和10月5日首飛。 第2架原型機於1955年4月在試飛中墜毀,第1架原型機於1955年10月交付給空軍,1957年7月也在試飛中墜毀。
該梯形翼的後掠角僅26度,但是機翼使用極小的相對厚度(3.36%,後期略微增厚)以及展弦比僅有2.45的設計減低飛行阻力,為了保證機翼輕薄而具備足夠的結構強度,其材質是由實心鋼板銑削而成。 F-104的機翼前緣厚度僅有0.16英英寸(0.41公釐),在美國電影「星戰F-104」(原文THE STARFIGHTERS)中,則有以F-104機翼切割紙張之畫面。 由於既薄且銳利,很容易造成地勤機務人員被割傷,因此落地保養時會在機翼套設保護罩避免受傷。 F-86「軍刀」(F-86 Sabr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設計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用於空戰,攔截與轟炸。 這是美國早期設計最為成功的噴射戰鬥機代表作,除了大量的次型與軍援之外,也衍生出海軍型的 FJ 怒火系列戰機。
他說,老舊的F-104全面停飛,是因向德國買的發動機封存多年,本是用來當拆零件使用,空軍卻當二手發動機用,第一次裝上飛機 就失事,所幸飛行員跳傘逃過一劫,空軍痛定思痛決定全面停飛,解除戰備。 F-104戰鬥機於1955年4月便達到飛行速度馬赫2.0,後成為60年代世界三大高性能戰鬥機(米格-21、“幻影”3)之一。 執行截擊任務時,F-104可以攜帶“麻雀”和“響尾蛇”空對空飛彈各2枚,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攜帶“小鬥犬” 空地飛彈2枚,900公斤核彈1枚以及多枚普通炸彈,最大載彈量1800公斤。 該系統由通用電氣和美國無線電公司研製,由光學瞄準具分系統、紅外瞄準具分系統(紅外觀察儀)、搜尋/測距雷達分系統組成。 其主要功能包括:搜尋、跟蹤空中目標,測定目標距離;計算航炮前置角;計算“響尾蛇”飛彈的發射區域;對地面目標進行概略瞄準。 在對空攻擊時,可以使用M61“火神”航炮或AIM-9“響尾蛇”飛彈,分別以前置跟蹤/純追蹤方式射擊;對地狀態時,主要使用航炮、炸彈、火箭彈,以固定光環瞄準進行俯衝攻擊。